原创 为何法德英波等欧洲国家不直接出兵助战乌克兰?
创始人
2025-11-24 21:01:50

当前,俄乌冲突已步入决定性阶段。

若欧洲主要国家能摒弃分歧,组成联军直接介入,大概率重演克里米亚战争的局面,迫使俄罗斯在军事上受挫并撤出乌克兰。

然而,现实是如法国、德国、英国、波兰等关键欧洲国家,至今未有任何一国像朝鲜出兵俄罗斯那样,直接派兵下场。

为何如此?

且听下文分析

一、国内民意:同情乌克兰,不等于愿意送自己孩子上战场

每一个政治家都想青史留名,马克龙、斯塔默,默茨从个人的历史名望来说,绝对愿意出兵乌克兰。

但他们都是民选总统,出兵需要民意的支持。

欧洲人,同情乌克兰,并愿意给予一定的军事援助,但绝大多数不肯送自己的孩子上战场。

1,民调显示:六成以上反对本国军队参战

多项欧洲民调显示:超过60%的欧洲民众反对本国军队直接介入俄乌冲突;支持向乌克兰提供人道援助与防御性武器的人很多,但一提到“派兵”,支持率就断崖式下跌。

这种心理并不难理解:欧洲在二战中经历了巨大伤亡与城市废墟,对战争的社会记忆极为深刻;

对于欧洲特别是英法德等国的人民来说,俄罗斯的威胁远在天边。

他们可以支持乌克兰“打赢这场战争”,但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打这场战争

2, 政治算计:谁敢强行出兵,谁就可能断送政治生命

在这种民意背景下,任何政治领导人公开推动“国家直接派兵参战”,就是不要自己的政治前途。

典型例子就是法国,法国总统是欧洲国家中权力最大的:

2024年,马克龙高调提出“不排除以国家名义向乌克兰派兵”的设想;言论一出,法国国内舆论迅速炸锅,支持率一度下跌约10个百分点;在强烈反弹下,该设想被迫“冷处理”,转而以“训练乌军”“强化援助”的方式淡化。

对于西方政治体制中的领导人而言:连任、党派支持率、议会多数地位,都与民意高度捆绑;为乌克兰直接开战,很可能换来的不是“捍卫欧洲价值”,而是“提前下台”。

没有哪位理性的欧洲领导人,会用自己的政治生命去为一场不确定回报的他国战争冒险。

二、当下最佳选择:援助乌克兰、消耗俄罗斯、重新武装欧洲、减少对美国依赖、实现欧洲独立。

持续对乌援助,通过支持一场持久冲突来消耗俄罗斯,同时逐步推进欧洲的再武装进程,并在此过程中稳健降低对美国的防务依赖,最终实现欧洲政治、军事与经济自主——这是当前最符合欧洲长远利益且现实中可行的战略路径。

1,军援乌克兰,消耗俄罗斯。

欧洲无需死伤自己的士兵,就能持续衰弱俄罗斯,这是极其划算的“第三方战略投资”。

2.借战争重塑安全体系:摆脱对美国的绝对依赖

冷战结束后,欧洲大部分国家躺在美国安全伞下吃“和平红利”:国防预算长期偏低;军队规模与战备能力严重下降;关键防务能力(远程打击、战略空运、防空、情报)高度依赖美国。

俄乌战争,特朗普的美国第一,让欧洲人民猛然意识到美国人的安保并不可靠,这使得政治精英可以推动欧洲重新武装,拿出一部分用于福利的钱,用于军事。

俄乌战争是欧盟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欧洲军”的关键契机。

对欧洲政治精英来说,援助乌克兰人抗击俄罗斯,完成安全重塑,远比直接派兵参战更现实可行和安全可控。

三、和平太久:欧洲并没有能打一场高强度陆战的准备

冷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在美国的保护下,“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过和平生活长达几十年,导致:

1. 军工体系严重缩水。

冷战结束后,欧洲大幅削减军费与军工能力,典型后果就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炮弹的年产量,仅够俄军在乌克兰前线打两天;法国、英国的炮弹、导弹储备普遍不足;一旦爆发高强度战争,库存很快见底,军工产能短期内无法补上缺口。连给乌克兰持续供应都很吃力,更不用说自己大规模参战。

2. 多国联合作战组织难度大。

理论上,欧洲可以组建多国联军支援乌克兰;但现实中,这将极其混乱甚至危险:

装备标准各异:德制坦克、法制火炮、英制侦察设备、捷克弹药……

指挥系统割裂:法国、德国、英国都有自己的作战指挥体系。

补给线脆弱:多国部队要在前线维持协同,需要一整套统一的后勤网络,而欧洲目前远未形成。

3.兵力过少,且实战经验少。

再看最基本的——兵力:德国陆军约6万人;法国陆军约11万人;英国自冷战以来陆军规模持续收缩,复员削编严重。

贸然出兵乌克兰,意味着:极可能打不出战场优势;反倒暴露出军力不足、后备体系脆弱等弱点,打碎自己几十年的“强军形象”。

四、立场撕裂:欧洲内部根本形成不了“出兵共识”

欧洲各国由于地理距离俄罗斯的远近,经济利益等等对于“要不要直接出兵”这个关键问题,分歧巨大。

1. 强硬派:想出兵,但由于国内民意及其他考虑,更多停留在姿态层面。

出兵意愿强烈的是法国、英国、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

但英法由于国内限制,无法牵头组织。

2,反对派:远离俄罗斯威胁,出点钱可以,但出兵根本不可能。

例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明确指出,直接参战只会“让本国年轻人去送死”;

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嘲讽称:如果马克龙那么热衷战争,“那就请他自己先上前线”。

此外,还有一批更关注经济现实的南欧国家:

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国都面临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问题;

出兵意味着国防预算大幅上升、社会支出被挤压,资产负债表雪上加霜。

在这种分裂格局下,想要在欧盟或北约层面形成“统一出兵决定”,几乎是政治幻想。

五、法德英:谁都想当“欧洲安全主导者”,谁都不愿当“第一个下水的人”

法德英波等关键国家之间,不仅对俄乌有不同盘算,而且在“谁来做欧洲安全主导者”这个问题上彼此掣肘。

1.法德内部各有野心,却互相牵制

法国:一直鼓吹“欧洲战略自主”,想以军事硬实力和外交主动性引领欧洲防务。

德国:俄乌冲突后宣布“时代转折”,提高军费,想摆脱“经济大国、军事矮子”的刻板印象。

问题在于:德国对核武器与海外军事行动极度谨慎;法国虽有核武与干预经验,但经济与工业基础不足以单独扛起欧洲安全大旗。

两者想合作又互不服气。

2. 英国与欧盟:脱欧后的安全“回旋镖”

英国也是强硬派,但真正的欧洲防务一体化平台在欧盟,而英国已在政治和制度上被排除在外;

伦敦与布鲁塞尔、柏林、巴黎之间,难以形成高度一体化的军事决策机制。

这意味着:任何以“欧洲名义”出兵的方案,一落地就会遭遇英欧关系的现实限制。

3.波兰与东欧:有决心没实力。

波兰和部分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安全焦虑最强,动辄谈“不能让俄军停在乌克兰边界”。但问题非常直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整体人口、经济和军工体量有限;即便政治意愿强,也很难独立支撑一场长期对俄高强度常规战争;一旦越界参战而西欧不完全跟进,这些国家反而会成为最前线的“缓冲带”和“牺牲品”。

他们只要英法德带头,一定会加入。

六,结论:欧洲的选择,援助乌克兰,不直接下场。代理战争人是最现实的选择:既能消耗俄罗斯,又能推动自身安全体系升级;而且每年只要拿出1000多亿美元,乌克兰就能撑住,长期消耗下去,俄罗斯必败。

军事准备不足,需要时间重启:军工产能、后勤指挥与兵力储备都撑不起一场对俄高强度陆战;

国内民意坚决反对:支持援乌,但没有人愿意为乌克兰流血牺牲,毕竟是另外一个国家。

内部政治撕裂严重:各国利益、历史记忆与经济现实差异,使统一“出兵决议”几乎不可能;

大国博弈下谁都不愿当“出头鸟”,且俄罗斯的威胁有限:法德英各有算盘,却谁也不敢率先迈出那一步;

对核战争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因此,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仍将锁定在这样一个框架内:钱会给,武器会给,训练会给,情报会给;但直接参战,不太可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低利率时代,日本人为何还拼命存... 日本央行2025年9月发布的最新资金循环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余额增至22...
原创 贾...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为啥弃黛玉,甘心娶了薛宝钗为妻? 宝钗派斗败木石前盟,黛玉的下场,极为凄惨。 黛玉...
原创 为... 当前,俄乌冲突已步入决定性阶段。 若欧洲主要国家能摒弃分歧,组成联军直接介入,大概率重演克里米亚战争...
中日交锋正酣,马来西亚突然动手...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中日之间那场没有硝烟的外交交锋时,东南亚槟城州的一场迅捷执法行动,如同一道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