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灾还是人祸?为何明朝时期的农民起义如此频繁
柯秋婵
2023-08-16 15:12:45

原标题:是天灾还是人祸?为何明朝时期的农民起义如此频繁

明朝是中国汉人统治下的最后一任王朝,其爆发的农民起义的次数和距离都要比其他朝代频繁的多,尤其以正统、成化、正德年间最为集中。但奇怪的点来了,明朝时中国封建后期中央集权的高峰,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了集中手里的权力先是废除中国存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后又设内阁,中间的皇帝又开始用太监去前置内阁,同时在地方上又设立三司,按说如此种种强力的措施应该是能够将权力不断的强化的,但又怎么会爆发如此频繁的农民起义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明朝洪武时期爆发农民起义三十三起,永乐朝爆发了十六起,成化年间十起,嘉靖年间十九起,万历年间十二起,至于崇祯年间,那更是多如牛毛了。回到题主,到底是何原因造成了如此频繁的农民起义?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残酷的贱民制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明朝在各项制度进行创新的年代里,居然仍然保留了奴隶性质的贱民制度,我们比较熟悉的在古代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贱民则是排除在此以外的另一个等级,同样的,明朝对待这种最低等级的贱民,往往采取了严苛的措施。

贱民一般情况由佃户、蛋户、丐户、皂隶、娼妓等组成。不管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生活中,他们始终无法取得和普通平民一样的身份待遇,而是饱受歧视。

文学家祝允明在《猥琐》中记载:“奉化有丐户,俗谓之大贫,聚处城外,自为配偶,良人不与接,皆官给衣粮;其妇女稍有妆泽,业枕席。其始皆宦家,以罪杀其人而籍其北,官各之而征其淫贿,以迄令也。

意思就是丐户不能于其他人正常通婚,只能内部通婚,女人也只能稍稍化妆。如果是依靠打鱼为生的人,就会被编入蛋户,被规定终生只能以船为家,上岸还不能穿鞋。同时所有贱民,只要一世为贱民,世代均为贱民,自己的子孙后代也不能参加科考,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被彻底堵死,身份被永远固定。如果是太平年景,可能还没太大的问题,如果一旦庄稼歉收,老天爷不赏饭吃,再加上官府和地主的盘剥,这些人就会成为反抗当权统治者的主力。

土地兼并导致的矛盾突出

明朝皇帝自朱棣开始设立皇庄制度,设立这种制度的原本目的为了让皇室内部成员的开支和国库的开支分离,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这种制度成为了皇室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彻底开启了明朝进行土地兼并的道路。弘治二年的时候,在京城周边的皇庄有5处,大约有一万两千余顷土地,到了正德年间,皇庄面积暴涨达到了三万七千余顷。

这些土地是怎么来的?可能皇帝本人并不会被知晓,但是这些兼并而来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信任的太监或者外臣在操办,而他们通过逼迫农民的方式将土地贡献出来,进行了残酷的盘剥。并且由于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被归为佃户,成为世代贱民,并且皇庄的田租也远远高于民间的田庄。

"查庄田税银角八分,三倍民田。”

在历朝历代,土地都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之本,对于农民来说都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大部分农民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可能去买卖土地。而明朝皇室在和农民争利的过程中,逼迫了大量农民卖身成为了佃户,这不得不说已经让广大农民完全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并让农民与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1510年在北直隶爆发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便是由于遭到土地兼并而丧失田产的农民发动的一次起义。

剿匪策略的失误

进入崇祯年间,虽然明朝已经是腐败不堪,但其实还是有一定希望翻盘的,前提是决策不要出现过于重大的失误,很显然,崇祯并没有这么做。崇祯执政的时候,全国农民起义已经是遍地开花,同时多线作战之下,明军的兵力和补给也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为了挽回颓势,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征剿方略,即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包围起来逐渐消灭。

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之下,明朝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功,在陕北地区的大西军和大顺军相继投降,陕北几乎被平定。但杨嗣昌深知农民起义并没完全评定,比如张献忠只并未接受朝廷的官职,只是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各地,时刻准备找机会东山再起。于是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可他的这种提议遭到了主战派的一致反对,结果崇祯被迫与后金开战。

可结果确是惨痛的,总督天下援兵卢象升战死,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大战”以明军的全盘崩溃而告终。从此明朝在关外无险可守,更重要的大量的精兵良将被消耗。不仅如此,在明朝虚弱无力之时,各地农民起义再度掀起了狂潮,同时由于明朝的主力陷入了辽东战局的泥潭,无力镇压全国多如牛毛的农民起义军。随着张献忠和李自成相继攻破明朝重镇襄阳与洛阳,标志着明朝彻底无法控制农民起义军。

结束语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去除宰相制的朝代,在中央集权等很多方面是有所创新的,但明朝并未改变土地兼并严重,盘剥百姓的封建社会弊病。同时,除了在传统苛政方面的问题和对农民起义军的战略方式错误,宗教的推动也是明朝农民起义泛滥的原因之一,如白莲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他提出了跟佛道完全相反的宗教思想,提出人遇事不应该逆来顺受,而是应该打破这些不合理的现状并为之奋斗,如此种种都对农民起义的开展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这个问题关系到《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这一巨大谜团的核心。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谐音“大权”)亲来上祭,...
如果文物会说话|唯一“长江之神... 在四川博物院 矗立着三尊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 铸造的青铜像 铭牌标注为“长江之神与二神妹铜像”...
原创 高... 所向披靡、节节胜利的宋军,为何突然自行撤退了呢? 书接上文,淮下书生继续分析! 宋太宗连夜出逃 根据...
热点问答丨新能源汽车销量迎历史... 1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3...
原创 汉...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曾改变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多次派兵征讨匈奴,并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这些胜利不仅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