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明末天启七年开始,至清顺治十五年才完全结束,历时三十一年,朝廷才将这起农民起义完全镇压下去。
在这场史上罕见的农民起义中,闯王李自成作为起义领袖,带领人民为摆脱封建阶层压迫而战。
自起步到短暂地当了几年皇帝,李自成的成功离不开谋臣的助力。
而李自成起兵陕西,手下的重要谋臣,为何都是河南人?

倘若不是参加起义,李自成的人生或许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尽管李自成出生时,其父亲曾看到奇异景象:梦见一个黄衣人走进土窑。但在早年,李自成的生活坎坷多难,完全看不出来其父亲梦见的黄衣人究竟带来何等好处。
在起义之前,李自成先是在寺庙里当小和尚,而后又为糊口去为地主牧羊。十几岁父母接连去世之后,他又去了驿站当差。那时他已不过十一岁,就早早尝尽了人生的苦难。辛勤干活之后还是难以还清昔日家中的欠债,最终逃跑去当了兵。
投军之后还屡次被扣军饷,民兵无奈杀官起义。李自成能奋起反抗,也来源于无可奈何的现实。

此时李自成辗转多地,盼能寻得庇护。崇祯六年,他带着少量的士兵投奔舅父。在当时,其舅父高迎祥是为闯王,李自成跟在身边只能当个“闯将”。在舅父去世之后,他才成了真正的闯王。
从不知名小喽啰到闯王,李自成历经辗转多地,投奔多人,才终成一番事业。为此,从选地到用人,李自成费了许多心思。占据兵家必争之地,再选用优质人才,昔日一无所有的李自成才得以白手起家。
他自陕西起义,但大部分精力用于攻克河南。也正是如此,在河南他收获了一批足智多谋的谋臣,皆是河南人。

谋臣皆来自河南,也是因为李自成昔日在河南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人才皆在此时投奔于他。
崇祯十三年,趁着朝廷大力追击张献忠,军队一路杀到了四川,李自成便趁机入了河南。此后,河南成了他的重点战略目标,一度“三杀”河南。
在当时,河南作为全国范围内重要的战略位置,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为天下腹心,开封又中原腹心,闯贼耽耽窥犯为谋甚狡……”,得河南者得天下腹地,李自成深谙这一点,便在河南“扎了根”。

在此期间,他多次下手想要拿下开封,却耗时多年才最终拿下。同时,他还深知应收买人心。入河南之后开仓赈民,使民众免受饥饿之苦。
这个操作,使李自成在民间的形象也短暂地高尚了起来。民不聊生的困境之下,吃得饱饭便成了最迫切的需求。除了百姓感激他之外,各路能人也注意投奔他的好处。闯王打出名来了,在他帐下为臣,想必也好过沦为流民,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现实也确实如此,有了谋士李岩的助力,李自成的创业,也迈进了一大步。在李岩的建议之下,李自成继续实施收买人心的计策,短暂地稳住了自己的起义势力。
除了李岩之外,其余两位谋士牛金星及宋献策也同是河南人。他们的到来,也有李岩推荐的一部分原因。

李自成欲成大业,必先得良臣谋士,先能将统一中原的计划推行下去。
得谋士李岩之后,李自成营中良臣还是不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深知李自成急需谋士,李岩便向他推荐了自己的河南老乡牛金星。
牛金星是河南宝丰人,早在明朝中了举人。但因他人陷害而被革去官职充军。昔日同为举人的李岩感其身世多艰,且才能得不到施展,便向闯王李自成举荐了牛金星。
牛金星在李自成营中站稳脚跟之后,也学着李岩举荐了另一位河南老乡宋献策。加上来自河南永城的宋献策,李自成营中已有三名河南谋士。

但令人唏嘘的是,最先推荐老乡入营的李岩,却死于他所推荐之人——牛金星的挑拨离间之下。初入李自成营中时,李岩深得李自成欣赏,对于他的计策也一一采纳。
但到了顺利进京之后,李自成开始信心膨胀,对于一些假扮仁义的计策也不再上心,沉醉于自己的胜利之中。更何况,军中此时有了牛金星,谋士不止一个,双方也曾多次产生分歧。

牛金星其人,对李岩持有嫉妒之心,但他同样也举荐一位河南老乡到李自成营中,他便是宋矮子宋献策。
到了后期,牛金星陶醉于眼前的胜利之中,开始飘飘然了起来,甚至对投降的敌军也委以重用。宋献策更清醒得多,但劝诫也无用,最终对李自成和牛金星都失去了信心。

在被视作重要战略基地的河南,三位谋士先后加入营中,此后难逃命运多舛。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有了这三位谋士,李自成打天下的进度才得以推进。尽管最终结局并不好,也当了一时显赫的闯王。
倘若能像最初时重用人才,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李自成也不会兵败如山倒。三个谋士的内部较量,加之李自成的猜疑排挤,却促成了三大谋士力量的倒塌。成也河南,败也河南,他靠河南谋士起家的力量,倒塌在一瞬之间。世再无昔日闯王,历史也就此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