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冬儿 易思齐 赵冉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理论如何能入心?信仰如何能笃行?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开展“青春学习堂”活动为契机,以“领导干部上讲台”讲透理论精髓、“行走的思政课堂”深植实践感悟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路径,着力破解“知”与“行”脱节的难题。
领导上讲台:在“大道理”与“小切口”间架桥
今年6月,学院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带头站上思政课讲台,讲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专题课程,带领学生于历史纵深中见自信、观传统焕新中悟创新、在思想引领中强信念,让学生直呼“解渴”。
“从《哪吒》形象百年演变看民族精神觉醒。”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浣世纯以这一鲜活案例为引,深刻阐释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与时代活力。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文化自信不是空话,它就藏在熟悉的国漫角色里,在百年不屈的奋斗基因中。”
当苏绣遇见现代设计,AI解码百年湘电档案……授课领导巧妙运用身边实例,将“守正创新”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可感可知的创新图景。“原来非遗也能这么潮!老档案也能‘活’起来!”课堂上的惊叹,印证了理论融入时代的吸引力。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但课程核心始终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创新之我,书写精彩华章。”课堂上学院领导的深情寄语,点燃了青年学子心中的火种。课后,有学生在笔记中写道:“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才最有价值。”
行走的课堂:让劳模精神从“听到了”变“写出来”
“青春学习堂”的另一翼,是将课堂搬到火热的生产一线。为将实践感悟升华为行动自觉,学院精心组织了面向2024级供电服务定向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竞赛。
行前,思政教师精讲“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内涵,并利用晚自习等课外时间,系统培训新闻要素、采访技巧、通讯写作,助力学生从“新闻小白”向“新人记者”蜕变。
随后,16名决赛选手奔赴邵阳市武冈供电分公司,现场寻访2025年全国劳模称号获得者杨文业。全国劳模杨文业的工作室、布满工具的抢修车、甚至他磨出老茧的双手,都成为无声的教材。“为啥几十年如一日爬电杆?”“遇到抢修危险怕不怕?”面对学生的提问,杨文业朴实地回答:“这份工,连着千家万户的光明。怕?当然怕!但责任在那,就得顶上。”同学们深受触动:“劳模精神不是口号,是杨师傅手上厚厚的茧、是故障排除后那口舒心的气。”
带着沉甸甸的感悟,选手们经历了“7天赛前准备、8小时长途奔波”,于6月25日完成了决赛角逐,用文字定格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供电专业学生肖昱露在作品结尾深情写道:“28载光阴,笔记本从布包走进了‘云端’,而没有变的,是杨文业兢兢业业的态度,是工作28年的零投诉,是成为全国劳模后依旧每月甚至每周开的例会,是坚持把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并解决牢记的决心。”
协同育人:构建润物无声的“大思政”生态
“让思政课活起来,成为照亮学生职业道路的探照灯,指引他们以匠心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未来的供电服务画卷上,勾勒出属于新一代电力人的璀璨星河。”参与学生写作竞赛的指导老师表示,学生应用文写作竞赛的精彩表现正是这场精神洗礼的最佳注脚。
“青春学习堂”的生命力,源于其紧密对标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政育人目标深度融入电力专业人才培养,确保立德树人不偏向、有特色。同时,打破“一间教室、一本教材”的传统模式,深度整合红色文化、行业特色、现代科技资源,构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育人新场景,让理论教育“活起来”“潮起来”。
“领导上讲台”让理论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行走的课堂”让实践有深度、有触动、见行动,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决了思政教育中“学用脱节”的痛点。学院分管教学的负责人表示,“青春学习堂”将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光明使者”。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