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时节,临桂区茶洞镇的万亩果园里,罗汉果如碧玉缀满藤蔓,百香果散发馥郁香气。“今年罗汉果大果能卖1元一个,中果0.7元一个,百香果供不应求。最让人安心的是,一颗果子都没丢!多亏派出所守得牢。”在江洲村果园边,种植户老周捧着饱满的果实,对巡逻民警连声道谢。
这份沉甸甸的“零失窃”成绩单背后,是桂林市公安局茶洞派出所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茶洞镇素有“罗汉果原产地之乡”的美誉,镇上的1.6万亩罗汉果、近1万亩百香果是当地上千户村民的“致富金果”。今年采收季以来,茶洞派出所推行“人防+技防”立体防控模式,用实实在在的平安底色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实现了辖区果园盗窃案件零发生。
进入采收季以来,茶洞派出所警员在果园内开展常态化巡逻。 通讯员韦佶 摄
精准破题,一张“护果地图”的科学布局
茶洞镇辖区面积达219.5平方公里,林地占比超过八成,万亩果园大多散落于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山路崎岖、地块分散,独特的地理环境给果园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过去曾是果品失窃的“重灾区”。
“记得前几年每到采收季节,我们果农就提心吊胆。”温良村种植户梁大哥回忆道,“有时候一晚上就能丢上百斤果子,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严重打击了我们种果的信心和积极性。”这番感慨道出了当地果农长期以来的共同焦虑。
面对“警力有限、辖区广阔、果园分散”的现实困境,茶洞派出所所长蒋龙深有感触:“我们全所只有10余名民警,要守护好这219.5平方公里的辖区,必须找到更科学的工作方法。”
派出所警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安全知识宣讲,在丰收的果香里把安全与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通讯员韦佶 摄
7月,在罗汉果即将进入采收季的关键时期,派出所主动求变,成立“护果专班”,联合镇政府开展“田间调研”活动。民警们顶着烈日,徒步走遍全镇11个村委的每一个果园地块,详细记录果园地理环境、种植规模、历史发案情况等信息。通过深入调研和数据分析,派出所精心绘制出一张涵盖20余处重点区域的“护果地图”。
“交界地带、偏远果园、主要产销通道是防控的关键所在。”蒋龙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点介绍,“我们结合往年警情和今年果势进行综合研判,确保将有限警力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这张看似简单的地图,实则是派出所民警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清晰地标注了每个重点果园的位置,还详细记录了进出道路、周边环境、监控覆盖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精准布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防筑基,三层防护网昼夜守护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向茶洞镇的山峦,派出所的民警辅警已经穿梭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他们背着装满宣传资料的工作包,径直走向雾气未散的果园。“各位果农请注意,成熟果实要及时采收,保管好劳动成果,发现可疑人员请立即拨打派出所电话……”这是茶洞派出所“宣传引导网”的日常场景。
为提升果农的安全防范意识,派出所选择沉到果园里。民警、辅警与村级治安志愿者组成宣传小分队,利用农闲时间深入各个果园,通过拉家常、发资料、讲案例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宣传。“我们累计已经开展果园宣传1000余次,发放《护果安全手册》1680余份。”副所长陈彦伊介绍道,“在果园周边、产销要道,我们还张贴了警示标语316条、设置安全提示牌28块,真正把安全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
日间巡逻是守护“两果”的第二道防线。根据“护果地图”的指引,派出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2个巡逻片区,每日安排4名警力分成两组,沿着果园主要道路开展常态化巡逻。在罗汉果、百香果集中成熟的采收高峰期,派出所还在温良、安乐、护山、富合、茶洞等5个主产村委设置了临时执勤点,民警驻点巡逻,解答果农咨询、处置突发情况。
从派出所警员的“警务通”手机里调取摄像头的监控画面。 记者陈静 摄
与此同时,派出所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组建了一支123人的村级治安志愿者队伍,形成了“警员+志愿者”的协同防控格局,确保每一片果园都有人看、有人护,极大提升了防控效果。
相较于白天,夜间特别是凌晨时段是果品失窃的高发期,也是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派出所专门制定了“夜间防控专项方案”:每晚10时至次日凌晨2时,两辆警车准时出发,分赴两条关键通道,开展不间断巡逻。巡逻要求警灯全程开启,重点果园必须停车查看,确保“见警车、见警灯、见警员”。
10月23日晚10时许,茶洞派出所警员持手电穿行在百香果园里,细致巡逻,排查可疑情况。 通讯员廖嘉敏 摄
据统计,今年以来,茶洞派出所累计投入夜间巡逻警力480人次,行驶里程超过1.5万公里,成功排除夜间安全隐患80起。闪烁的警灯成了茶洞镇夜晚最让人安心的风景。
技防赋能,智能监控织就“天网”
在传统人防的基础上,科技的力量为果园防控插上了智慧的翅膀。9月6日凌晨1时许,茶洞派出所指挥室的智能监控平台突然发出预警:“3号摄像头检测到可疑人员,请及时处置!”
派出所所长蒋龙立即调取实时画面,发现一名男子携带剪刀、编织袋等工具,在某百香果种植园围栏外徘徊,形迹可疑,于是立即通过对讲机指令附近巡逻警力前往核查。得益于对辖区路况的熟悉,民警仅用7分钟便抵达现场,将正在试图撬拆围栏的男子控制,现场查获全部盗窃作案工具。这次精准预警和快速处置,成功阻止了一起百香果盗窃案,为果农避免了经济损失。
这一幕高效处置的背后,正是派出所今年建成的“三级监控体系”在发挥作用。为了破解山区警力不足的难题,派出所打出“派出所主导建、果农自主装、集体协同补”的组合拳。
首先,由派出所主导,在30处偏远果园、交界地带等案件易发区域加装了高清红外摄像头,覆盖果园面积超过1200亩。这些摄像头全部接入派出所指挥室监控平台,实现实时查看、录像回放、异常标记等功能。其次,通过宣传引导,劝导70多户种植规模较大的果农自费安装监控,覆盖果园面积达1万亩,形成“分散布点、自主管理”的防控补充。最后,联合各村委在公共果园、共享山路周边补装摄像头12个,覆盖盲区面积500多亩,并推动这些摄像头与派出所平台对接,实现“一方预警、多方响应”。
如今,茶洞镇的果园已经建成监控点位200余个,1万亩重点果园实现监控全覆盖,所有点位都接入了智能预警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可疑人员、车辆,并及时发出预警。“今年以来,系统累计发出预警7次,处置效率较传统防控模式提升48%。”蒋龙介绍说,“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我们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转变。”
“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蒋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采收季果农需求变化,动态更新‘护果地图’,升级技防体系,做优做强‘实时调优、智能联动’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
记者手记
一张地图背后的“耕耘者”
在对派出所所长蒋龙的采访中,采访会因为有工作频频被打断。他抱歉地朝记者笑笑,警服袖口上还沾着清晨走访果园时蹭上的泥点。这份“不修边幅”的踏实感正是这张“巡护图”最生动的注脚。
在数字化、智能化被频繁提及的今天,这张地图的起点却格外“原始”:它不是从卫星图直接打印,而是民警们用脚步叠加出的“活地图”。当我跟随民警走在罗汉果藤蔓交织的田埂上,才真切体会到,为何蒋龙所长会说“精准防控的前提是知根知底”——哪个岔路口容易藏人,哪片百香果园晚上照明不足,这些细节无法远程感知,只能从泥土里“长”出来。
技术的赋能显而易见——监控预警、7分钟出警,都令人振奋。但更打动我的是“人”的转变。那位自豪地向我展示自家监控的果农,那些主动加入巡逻队的村民,他们从被动的被保护者变成了积极的平安共建者。这种由“旁观”到“参与”的转变,正是这张地图最可贵的社会价值。
回程路上,夕阳为连绵的果园镀上金边。我想起老周说着那句“一颗果子都没丢”时脸上朴实的笑容。这份“零失窃”的成绩单,检测的不仅仅是安全,更是民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治理,既需要科技的“高线”,更离不开扎根泥土的“底线”。这张地图,绘就的是平安,收获的是信任。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陈静 通讯员吴建林 廖嘉敏)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