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6月24日,以色列和伊朗相继宣布正式停火,结束了持续12天的激烈冲突。而在这之后,巴基斯坦的态度却出现了戏剧性转变。本月13日凌晨,以色列不宣而战,200多架战机突入伊朗境内,分五个批次投下330多枚制导弹药。伊朗的核设施、弹道导弹基地、防空雷达、弹药库等多个重要目标遭受剧烈爆炸。伊朗20多名高级将领以及9名核科学家,在这轮袭击中丧生。面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伊朗最初展现出了强硬的姿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社媒发文,称“战斗开始了”。伊朗迅速对以色列发起“真实承诺-3”军事行动,导弹密集砸向特拉维夫,海法的炼油厂燃起冲天大火,截至24日停火,伊朗一共对以色列发动了22轮打击。
巴基斯坦防长阿西夫(资料图)
然而,随着冲突的发展,伊朗的一些举动却显示出妥协的迹象。停火协议的内容令人感到意外,按照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公布的细节,协议分阶段实施,首先由伊朗停火12个小时,随后以色列停火12个小时,24小时之后实现全面停火。在这场冲突中,以色列是发起攻击的一方,常理来说应该是以色列先停火,可实际却是伊朗先做出停火让步。此外,特朗普爆料,伊朗在空袭卡塔尔美军基地前,提前通报了美方,这使得美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特朗普还特意为此对伊朗表示“感谢”。
伊朗的这些妥协行为,带来了严重的战略后果。从盟友方面来看,原本积极支持伊朗的反以同盟内部出现了信任危机。真主党、胡塞武装等一直依赖伊朗的支持与以色列对抗,伊朗的妥协让他们的处境变得更加被动。这些武装组织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伊朗的帮助,伊朗此时选择妥协,使得他们失去了有力的后援。而对于以色列而言,其此次行动的主要目标——削弱伊朗的核能力,几近达成。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埃亚勒・扎米尔称,以军在12天内的多轮空袭和导弹打击,使伊朗的核与导弹计划“倒退数年”。伊朗在冲突前就面临以色列的威胁和美国的施压,冲突后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还让美以看清了其底线,未来面临的外部压力可能会更大。
在冲突前期,巴基斯坦对伊朗展现出了坚定的支持态度。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曾呼吁所有伊斯兰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支持伊朗抗击以色列。他强调,如果各国不能团结一致,继续优先考虑本国的利益和议程,那么接下来每个国家都可能面临被以色列攻击的风险。甚至有消息称,巴基斯坦陆军元帅穆尼尔曾与特朗普会面,期间特朗普试探巴方在伊以冲突中的立场,可见当时巴基斯坦的态度备受关注。网络上还曾传出各种关于巴基斯坦援助伊朗的消息,虽然部分消息真实性存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巴基斯坦在前期对伊朗支持的强硬姿态,甚至有过考虑与伊朗展开军事合作的意向。
巴基斯坦防长阿西夫(资料图)
然而,随着伊朗在冲突中逐渐表现出妥协的态势,巴基斯坦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在伊朗和以色列宣布停火后,阿西夫明确表示,巴基斯坦依然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侵略,但不会和伊朗展开任何军事合作。这一态度的转变看似突然,但实则有着深刻的原因。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其自身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巴经济走廊是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巴基斯坦需要确保地区局势的稳定,避免卷入一场可能对自身不利的冲突中。伊朗的妥协让巴基斯坦认识到,继续支持伊朗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与美国和以色列的对抗中,而这并不符合巴基斯坦的国家利益。此外,巴基斯坦国内也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
在伊以冲突中,中国始终秉持着一贯的“劝和促谈”立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倡导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多次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呼吁各方停火止战,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中国的这一立场基于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中国不希望看到地区冲突升级,因为这不仅会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会对全球的和平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中国在中东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稳定的地区局势有利于中国与中东国家开展正常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
俄罗斯在伊以冲突中的表现相对克制,仅进行了口头谴责,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军事行动。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俄罗斯自身正深陷俄乌冲突,在军事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压力,难以再开辟新的战场介入伊以冲突。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伊朗在此次冲突中的表现也存在顾虑。尽管伊朗此前曾向俄罗斯提供过无人机及导弹等军事装备,双方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但伊朗在冲突中的妥协态度,让俄罗斯对其未来的战略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俄罗斯担心,如果过度介入伊以冲突支持伊朗,可能会陷入一个不稳定的局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
伊朗在此次冲突中的妥协行为,需要深刻反思。从历史经验来看,靠妥协让步往往无法真正实现和平与国家安全。回顾过去,一些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选择妥协,结果却导致自身的战略空间不断被压缩,安全威胁日益加剧。伊朗在冲突中虽然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行动上的妥协,让其在国际博弈中失去了信任,也丧失了一定的战略优势。以色列在停火后仍对伊朗实施暗杀等行动,这表明伊朗的妥协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反而让以色列更加有恃无恐。
伊朗总统(资料图)
伊朗若想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话语权,必须重建敢于对抗霸权的战略定力。首先,伊朗需要解决内部矛盾,凝聚国内力量,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包括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在军事上,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研发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自身的防御和反击能力;在经济上,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在外交上,积极拓展外交空间,与更多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广泛的国际支持网络。只有以坚定的姿态参与中东事务,敢于对霸权主义说“不”,伊朗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站稳脚跟,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
此次伊以冲突中的各方博弈,充分展现了中东地区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伊朗的妥协带来了诸多负面后果,巴基斯坦的态度转变反映了现实主义外交的考量,中俄的口头劝和背后有着各自的复杂原因。未来,伊朗如何调整战略,重建国际信任,将对中东地区的局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