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7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7月7日起,三大交易所针对程序化交易的管理实施细则正式落地。
多位受访专家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程序化交易新规明确了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同时规定了4类程序化异常交易的行为,长期来看,新规将推动行业从“速度竞争”转向“策略深度竞争”,提升市场公平性与透明度,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程序化交易新规落地
程序化交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或者下达交易指令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受访专家表示,这种量化交易的核心优势在于纪律性、高效捕捉机会、精准风控及策略多样性。量化交易在全球很多市场占比较高,虽然在我国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A股市场中量化交易占比逐步上升。
与此同时,量化行业的操纵风险也备受市场关注。尤其是量化交易的高频操作和高效决策,使量化交易“助涨杀跌”“割韭菜”等争议声音不断。
2024年以来,监管层陆续出台强化量化交易监管的举措。2024年5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并于10月8日起正式实施;2025年4月3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分别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并就有关配套业务规则征求意见,7月7日起,《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为市场主体进行适应性调整、做好技术准备,预留过渡期。
《实施细则》对证监会《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规定的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实施细则》明确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
三大交易所表示,设置这一标准,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结合了自身监管实践经验,同时进行了充分的数据测算。“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是市场主体判断自身行为的基础,不宜过于复杂,实践中应当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交易所表示,后续所将持续做好监测监控,评估高频交易管理情况,根据监管实践不断完善。
“新规直击痛点,强化算法透明化和异常交易监控。”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央广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量化交易依赖模型驱动和高频低延迟,易引发模型失效、同质化策略加剧波动、幌骗交易操纵市场等风险。“新规并非否定量化交易价值,而是通过差异化监管从源头遏制滥用,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田利辉说。
新规核心是“规范”而非“扼杀”
此次量化新规,核心体现在“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16个字上。新规落地,影响几何?
市场层面,田利辉预测,新规落地后,高频交易规模将有所缩减,微盘股流动性承压,蓝筹与科技成长板块吸引力增强,年化波动率有望从25%降至18%以下。
而对于券商来说,田利辉表示,量化新规落地,券商需加强客户管理与系统合规,合规成本上升;头部量化机构策略向中低频转型,中小机构因成本压力将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立足于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的市情,量化交易规则的改革减少了量化交易对投资者的影响,更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杨德龙提醒,个人投资者若进行频繁交易,容易和量化基金做对手盘,从而有可能会造成亏损。“建议各位投资者要避免频繁交易、追涨杀跌,而是要转向做价值投资、做中长线投资,这样才能够真正抓住市场机会。”
“新规不是量化交易的‘终结’,而是散户整体性的利好。”田利辉表示,新规核心是“规范”而非“扼杀”。通过限制高频滥用、统一内外资监管,市场公平性显著提升,散户交易环境能够得以优化。“但散户需警惕流动性收缩风险,尤其注意小微盘股,建议转向基本面稳健标的。长期看,新规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散户需提升认知,把握结构性机会。”田利辉说。
同时,田利辉认为,新规落地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技术系统压力,高频交易监测需毫秒级响应,中小机构升级成本高;二是策略转型阵痛,依赖高频阿尔法或期现套利的机构需转向中低频,短期盈利承压;三是监管与市场平衡,过度压制高频交易可能削弱流动性,需动态评估新规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上一篇:如何调节肠道菌群,唤醒胰岛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