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陈胜吴广在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发动起义,喊出那句石破天惊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太兴元年(318),司马睿建立东晋,与王导、王敦兄弟共治天下,陈胜吴广未成之事哪怕是千年之后依然未成,世家大族继续左右着华夏大地的沉浮。但并非所有贵胄之后都是能臣干吏,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能与皇族并肩的琅邪王氏族人,王凝之有着怎样的“废材”人生呢?
一、天骄之子,贵胄之后
司马睿能够成功建立东晋偏安一隅,离不开琅邪王氏的大力支持,而王氏家族也借此契机一跃而上,王导统领百官居机枢之地,王敦重兵在握总征讨于上游,王氏族人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王羲之和儿子们很是幸运,能够在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中因家族的庇佑得到安定。
“书圣”王羲之之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死后,他的书法都受到人们的尊崇,作为王羲之次子,王凝之深得父亲真传,亦工草隶,颇有神韵,可无论何时书法都非正道,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封侯拜相,无论是王羲之还是王凝之都无可避免走上仕途。
王导、王敦及琅邪王氏明面上风光无二,但早已被晋元帝司马睿警惕提防,甚至出台政策限制豪族加强皇权。而王导、王敦兄弟虽然都对司马睿的限制颇为不满,可兄弟二人的想法全然不同,王导想要维持体面,而王敦则有废立之心,这导致了王氏内部也并不团结。
王羲之之父王旷是王导堂兄、司马睿亲信,但在东晋建立前身死,若非名士周顗和王羲之的青睐帮助,王羲之可能就此泯然众人矣,但王羲之并非做官的好手,或者说做官不是他的追求,当他提出辞官时朝野震荡,此等叛逆行为在王氏家族中没有先例,振兴家族的压力来到了王凝之的身上。
二.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祖父、父亲未能取得足够的政治资本,长兄早逝,诸弟年幼,王凝之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更让他难上加难的是来自妻子谢道韫的诘难。谢道韫是当时有名的才女,为了侄女的婚事,名臣谢安可谓是操碎了心,他最先看中的是王羲之诸子中的第五子王徽之,但最终将谢道韫许配给王凝之。
谢安不愧是一位好长辈,他首选王徽之是知道好友之子才华出众,能与侄女有共同话题,但观察到王徽之不修边幅又生性高傲,忧心不是良配,遂选择了性格宽厚,才学在侄女之下的王凝之,而且此时的王凝之官途不顺,来自谢安的帮助能让他行得稍微坦荡且不会让王氏再出现第二个王敦。
细心的谢安发现,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常颜面不悦,在一次她回谢家后赶紧问其中缘由:“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谢道韫这一番话可以说将王凝之贬低得一无是处。
谢道韫愤恨的不是王凝之的性格和为人,而是恨他的才学配不上出身的家门,或许是老爹带头“摆烂”,王羲之诸子皆擅长书法且不热衷入仕,而谢道韫又有着很高的要求,就连已经是国家重臣的谢玄也时常被长姐教训“不复进”,更别说才华不算出众的王凝之了。
三、迷信道教,惨死贼手
除了书法得到父亲真传,王凝之同样也是天师道的虔诚信徒,常在静室打坐修行,哪怕是谢道韫也无法改变他的“不务正业”,若是王凝之处于太平年代或是归隐山林,信道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当王凝之身居要职时就是大患了。
隆安三年(399),打着五斗米道旗号的孙恩乘着东晋混乱,从海上入侵,先攻占上虞,后兵临会稽,此时的王凝之任会稽太守,他不仅没有提防孙恩的叛心低估了叛军的规模,而且还不采纳府中官属建议出兵讨伐,“已请大道,借鬼兵守诸津要,各数万”,最终城破被杀。
孙恩杀心甚重,将王凝之的子女全部杀害,不过谢道韫依然拼死抵抗,被俘后宁死不屈,“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孙恩钦佩,遂将谢道韫放回,此后谢道韫归隐寡居,时人夸赞她为女中名士,与她相比王凝之则差距太大。
名声才华不如父王羲之、弟王献之,甚至比不过妻谢道韫,最终被叛贼所杀,王凝之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失败了,但生在贵胄家,王凝之的一生又何尝属于他自己?父亲的归隐、才女的期盼、诸弟的依靠,朝堂衮衮诸公的明枪暗箭,王凝之如履薄冰,虽不堪大任但也仅有不敌贼兵这一个污点,已经比史书记载的佞臣们所表现的好上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