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将第一份长期工作比作职场“原生家庭”,影响真有这么大吗?进入新工作环境,年轻人该如何摆脱“原生职场烙印”,实现新的成长?网友和专业人士还有智能软件的回答,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欢迎到中国青年报知乎账号或者邮箱(qnsxyjb@163.com)留下你的问题。
知乎网友@种善:回想自己的第一份长期工作,是在一家工程公司做总务,这个岗位就相当于“杂活集中地”。我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资料体系化的习惯,将众多的资料分门别类做好电子归档。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做标书时能快速找到对应的电子资料,以及部门协作时能快速调用想要的资料。这种工作习惯一直伴随我至今,让我能迅速地在一个新环境里捋清公司实力、组织架构、以往标书档案,以及各种人员的真实情况。
那不好的“原生职场烙印”如何摆脱呢?首先,保持空杯心态。到了新环境,可以主动建立新的工作习惯,用具体的行为来重塑思维模式。其次,需要清醒的觉察。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思维惯性的警惕,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培养“第二视角”,定期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否恰当。最后,保持适度的职业流动性。长期固定在一个环境里,思维和工作方式容易僵化。多经历几家不同类型的公司,能帮助自己建立更全面的职场认知。
知乎网友@且慢Murphy:“原生职场烙印”的影响,因人因环境而异。比起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更大一些。尤其是现代职场,很多公司会热衷于对新人“洗脑式”培训。说白了,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培训、考核等,让新人接受工作规范和公司文化,比如,公司的管理模式、领导的管理风格、企业的考核制度等,一般能留下来的,就是接受且认同这种文化的人,所以对其影响比较大。
我曾经招聘过一个在别的公司工作了3年的人。他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就是喜欢凡事“抢先”。开始我们都很疑惑,觉得就算他想表现积极,也不用次次都“抢”。可结果是,他“抢活儿”并不是因为他擅长做或者真想做,而是觉得那样有“安全感”。好几次他都是“抢走”之后要么撂挑子,要么做得一塌糊涂。
后来找他谈,他说,以前公司都是需要“抢活儿”,因为绩效与工作“量”挂钩,就是比起结果,态度积极更被领导认可。于是,他才有这样的表现。
想要改变“原生职场烙印”,首先要正视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创伤点”,比如是情感上的(被打压、不被尊重、缺乏认可)还是制度上的(强行加班文化、结果导向考核);其次,要做深度思考,尝试改变行为模式,比如以前不敢真实表达,来到新环境可以尝试在小组会议、内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被正视”“被采纳”等好体验,来一点点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最后,重新构建自己新的行为模式。把以前好的做事方式、习惯进行迁移,升级留存,不好的、坏的做“隔离”处理。
@DeepSeek:第一份工作的影响力非常大,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深远且无意识的。原因在于——职业习惯的“奠基期”:这是你第一次系统性地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写邮件、如何汇报、如何开会、如何协作、如何处理冲突……这些初始形成的习惯和认知框架会非常牢固。
思维模式的“烙印”:不同公司、行业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工作方式(如流程导向vs结果导向、等级森严vs扁平灵活、保守稳健vs激进创新)。在第一份工作中,你会不自觉地吸收并内化这些模式,成为你日后理解新环境的“默认模板”。
技能的“母语”:在第一份工作中掌握的核心技能(尤其是软技能和行业特定的方法论)会成为你的“职业母语”。即使后续学习新技能,也常常需要经过这个“母语”的过滤或转化。
身份认同的起点:第一份工作常常是个人职业身份认同的重要起点。“我曾经是××公司的人”,这种标签和自我认知,会持续很久。
认识到烙印的存在是第一步,主动进行“断舍离”和重塑是第二步。这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有意识地筛选、调整和进化——
承认烙印:第一份工作的影响确实巨大且深远,无须否认。
区别对待:不是所有烙印都是坏的,核心是区分共同价值与环境限制。
觉察为先:有意识地去识别那些在新环境中可能不适用的“自动化”反应。
主动断舍离:有勇气舍弃阻碍适应的旧习惯,刻意练习新方式。
空杯学习:深度观察、提问、学习新环境的规则和逻辑。
寻求反馈:利用人际关系获取真实反馈,加速调整。
整合进化:最终目标是将过去的“精华”与新环境相融合,形成更强大的适应力和独特的职业优势。每一次进入新环境,都是给自己一次重新定义“我是谁”的机会,这种选择本身就值得珍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