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7月31日
全文共262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左宝贵死守阵地血战到底,叶志超却仓皇挂白旗,甲午战局如何在平壤崩盘?平壤,1894年夏末,一个注定写进中国近代伤史的地名。
文|潇湘倦客
1894年7月31日深夜,朝鲜,平壤城一片死寂。盛军统帅卫汝贵派出的前哨官带领亲兵马队刚刚抵达这座危城便立即与朝鲜守军一起在城墙上进行了布防警戒。突然,一声枪响划破夜空,清军哨兵开火惊退了潜伏的日军侦察兵。
这一声枪响,拉开了中日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陆军作战——平壤之战
1894年春,朝鲜半岛因东学党起义风云突变。清廷依照宗藩旧制,应朝鲜高宗之请,迅速派出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淮军于6月6日开始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助剿叛乱。
然而,日本早已觊觎朝鲜,借清军入境为名,也派兵进驻汉城。随后在撤军问题上,与清廷反复交涉、暗中却备战。7月25日清晨,日舰在丰岛海面悍然偷袭清军运兵船,打响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炮。
为应对危局,清廷旋即调动四路主力部队驰援平壤:卫汝贵统领的盛字军、马玉昆的毅军、左宝贵的奉军,以及丰升阿率领的练军,共32营约13,500余人。
自7月21日开始启程,各部昼夜兼程入朝,7月31日卫汝贵的先头部队率先抵达平壤,至8月上旬其他各部陆续抵达,并在平壤周边集结布防。
此时,从牙山溃退的叶志超与聂士成部3000余人也在8月下旬到达平壤汇合,使守军增至1.6万余人,另有朝鲜本地军约一千协防。
然而,一道令人错愕的命令却让士气为之一挫:在牙山战败、且谎报军功的叶志超,竟于8月25日被任命为平壤各军的总指挥。消息一出,前线将士无不愕然,甚至在营中私语:“败将领兵,如何能保平壤?”
日军方面也在加紧增兵。8月下旬,日本第五师团在朝鲜完成集结;9月上旬,第三师团半部进入朝鲜,与第五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兵力达19,600人。
为速战速决,日军不等第三师团全部到位,便以第五师团为主力约16,000人,配备山炮44门,分四路向平壤扑来。
▲平壤之战的清军堡垒
9月12日,日军先头部队逼近平壤城外,至15日凌晨,各路日军已完成合围布阵,平壤攻防战正式打响,战斗在三个方向同时展开。
城南的船桥里,是大同江南岸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平壤南门门户洞开。15日凌晨四时,日军混成旅团在少将大岛义昌指挥下,悄然渡江突袭。彼时守军为马玉昆毅军一营及卫汝贵所部盛军一营,总计2000余人,面对日军主力部队3600余人,兵力处于明显劣势。
然而清军毫不畏惧,迅速组织火力还击。大同江北岸的清军阵地也展开炮火支援,形成南南北两岸炮火夹击之势。打得日军伤亡惨重。
“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
日本随军记者在《清日战争实记》中描述道,
“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
据日军战后文件记录:“日军将领早即闻马玉昆骠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虚传。”
激战至午后1时,日军被迫撤退,伤亡达430余人。这是平壤攻防战中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正面胜利。
▲马玉昆 ( 1837年-1908年 )
平壤城北的牡丹台地势居高,是清军重要的防御节点,也是日军全线攻势的主目标。
9月15日拂晓,日军约7000人分两路合围,日军集中炮火猛轰牡丹台外侧四座堡垒。左宝贵将军率领奉军主力及江自康部两营士兵凭垒据守。顽强抵抗,但终因火力悬殊、弹药不足,至上午8时四座堡垒全部失守
日军乘势猛攻牡丹台主阵地,交战距离骤然缩短,战斗转为近战。此时清军大炮几被摧毁,守军靠步枪肉搏苦战。日军乘势冲锋,牡丹台终告失守。
左宝贵退守守玄武门一线,亲自督战,不离阵前。部下劝他转移至内城,皆被严辞拒绝。他披上象征荣誉的黄马褂,登上城楼,再次指挥残炮开火。
一颗流弹击穿他胸口,将这位作战半生、血战到底的回族将军永远定格在平壤城头。他死时年57岁,是甲午战争中首位战死疆场的高级将领,也是阵亡官阶最高者。
左宝贵阵亡后,玄武门守军军心动摇,阵线迅速崩溃。失去了这位精神支柱,北城很快沦陷。
▲左宝贵(1837年-1894年)画像
在平壤城西南方向,大同江北岸,卫汝贵率盛字军据守要地。该处地形开阔、易守难攻,城防工事由朝鲜官兵协助构筑,堪称整座平壤防线中最为稳固的一段。
9月15日晨七时,日军第五师团本队由野津道贯亲自督战,对此处阵地发起强攻。清军一度派出两百多名骑兵试图从侧翼包抄,未料遭遇日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清军见出战不利,便依靠堡垒坚守,战斗至午后,日军虽占优势兵力与火力,却迟迟未能突破西南阵地,攻势逐渐迟缓。整个西南战场陷入短暂的僵持状态。
此时战局未明,清军若能坚持防御,平壤或未必即刻沦陷。但战局变化,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入朝清军
下午四时,玄武门陷落仅数小时后,平壤城头悄然升起了一面白旗。
这一举动出自叶志超——平壤诸军的总指挥。在玄武门失守后他惊慌失措,在未与众将商议情况下,竟在午后4时于七星门上悬出白旗,派人向日军乞降。
此时,清军的南线战场马玉昆部击溃日军进攻,大获全胜;西南战场仍在僵持,胜负未分;唯独城北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但日军尚未入城。
整体战局虽危但尚未完全崩溃。而且日军经过几轮交锋死伤近700人,清军处于防守方,伤亡人数并不比日军多。且平壤城弹药粮草充足,足以坚守月余,而日军弹药粮草已经告罄。清军若是坚守,战局或有转机。然而,叶志超显然已失去判断与信心。
▲叶志超 (1838年—1901年)
更为致命的是,日军并未接受清军的停战请求,反而趁夜在清军南撤必经的七星门和静海门外设下埋伏。当晚8时许,当叶志超率军仓皇撤出城门时,日军伏兵四起,枪炮齐发。清军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
据战后统计,此役清军在撤退中死伤近2000人,500余人被俘,军火辎重损失殆尽。原本尚能坚持的守军,几乎一夜之间全线崩解。
叶志超率残部一路狂奔,经顺安、肃州、安州、义州等地,逃过鸭绿江回到奉天境内。
9月17日,日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平壤。此役清日军仅伤亡约700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主动请降”,没有换来停战,反而成为清军全局溃败的导火索。
▲日军对平壤的包围形式图
平壤战役,是甲午战争中中日陆军首次成规模的正面对抗。此役之后,清军在朝鲜的主力基本失势,朝鲜半岛迅速落入日军控制,清廷失去了对朝鲜数百年来的宗藩影响。
更严重的是,日军借此为跳板,由朝鲜北进,将战火引入辽东、山东直至中原腹地,为战局全线崩溃埋下伏笔。
历史不会忘记1894年的平壤。曾有一位身着黄马褂的将军,在生命最后关头点燃大炮;也曾有一个懦弱的统帅,在胜负未分之时悬起白旗。
左宝贵战后被朝野悼念,山东平邑百姓为他修建衣冠冢,石刻挽联至今犹存。
然而甲午的失利,并非因一个叶志超,亦不只在平壤一地。但如果那面白旗从未升起,清军能否多撑一日?平壤,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的结局?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与见解。
参考文献
《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
《甲午战争研究》,蒋廷黻著,中华书局,1994年。
《甲午战争全史》,徐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左宝贵将军传》,李建华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叶志超传》,王文浩著,中华书局,2008年。
《日本陆军省战史甲午战争篇》(日方官方军史,中文译本)。
《日清战争实录》,清华大学出版社译本,2000年。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订阅、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更多内容请看🔻
甲午战争序幕:丰岛海战如何改变东亚格局?清军败因全解析
日本侵华前的“热身”:鲜为人知的朝鲜排华事件,殖民者阴谋背后的血色七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