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个女大学生,能像杨同学这样,凭一己之力,将学校置于风口浪尖。更没有谁能激怒网友,从杨同学的优秀硕士论文中,发现错漏百出、质量不高问题,进而宣布倒查武大经管5年硕士论文,更多的网友加入倒查行列。
近日,随着武大宣布启动对图书馆“性骚扰”案调查,准备查杨同学的硕士论文,民间网友倒查活动还在继续,网上不断爆出网友发现论文的奇葩之处。
在武汉大学吧上,网友宣布自己查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短视频时代女性外貌焦虑的社会文化成因分析》,大谈当代女性容貌焦虑,大篇幅讴歌当代女性的爱美之心。同时,对“普信男”大加挞伐,直言∶“身边女生普遍都存在外貌焦虑,相反很多男的普通又自信,头发稀疏,挺着个大肚子,却没有丝毫焦虑。”!对男性表现出满满的恶意,全文到处可见对“普信男”的声讨,性别优越感明显。
微博上,一网友贴出一篇硕士论文《亲密公众与情感知识:豆瓣劝分小组中的后女性主义文化》。标题要素很有流量:豆瓣、劝分、后女性主义。没看懂?没看懂就对了,就是要让你看不懂。
研究的是什么内容呢?看综述:亲密公众、意识提升、后女性主义文化,最后告诉我们什么?
网友通读全文,发现论文不是在研究而是在共情。取了一段“劝分”中的骂醒行为。按说,这种研究应该是分析小组中的权力结构、排他性和网络暴力倾向。本文却将其合理化、美化,将其美其名曰“姐妹情谊”,标榜为“意识提升”,在这样的小组内提升了什么意识?无非是让偏见更深。
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呢?作者称是“网络民族志”,很高大上,实则是自己选了20个人,一半是朋友圈招募,一半是私信招募。对于豆瓣小组几十万用户,20个人有什么代表性?这不相当于你和胡同口王奶奶聊了一下天,王奶奶说生活得很幸福,进而得出结论,所有的老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一样荒谬吗?
这样的论文有什么意义?没有新知识,没有新方法,没有新结论,只是得出一堆用高大上名词堆砌出来的“正确”的废话,而且,还只是自己上网时得出的感受的废话。
且不说这种研究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钱,而是研究生们研究着研究着,最后给自己认知闭环了,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钻进了死胡同,研究生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强化了自身偏见,甚至将错误价值观内化为学术立场。
以杨同学事件为例,其论文研究或与后续行为存在一定关联。从偷拍视频,逼迫道歉,到保研后开始发起诉讼,败诉后不依不饶,据说甚至准备起诉武大……这种偏执倾向或许与其学术训练中的价值观倾向存在交集。这也解释了为何网友要倒查武大文科论文——他们质疑的不仅是几篇论文的质量,更是文科研究是否存在"脱离实际、闭门造车、方法错位"的普遍问题。
学术的尊严在于求真。当论文成为个人情绪的传声筒,研究沦为强化错误价值观的注脚,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文科研究,究竟能为社会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思考?或许,是时候让学术回归理性,让文科研究真正服务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强调交叉创新的大背景下,是时候高校自己启动文科论文倒查了,不如此,届时网友查出更多,高校会格外狼狈。
你认为高校应该倒查文科研究论文吗?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