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走向世界”,这句曾经听起来有些遥远的话,如今正逐渐成为现实。小夏发现,最近有一大批本土餐饮品牌纷纷进军海外,仅在2025年上半年,就有10多家餐饮企业在美国开出了首店。
茶咖品牌无疑是出海势头最猛的。2025年6月底,瑞幸咖啡悄然进入美国市场,纽约的两家门店如期开业。紧接着,7月,茶颜悦色也官宣出海,首站以线上电商的形式进军北美市场。公司表示,相比国内的熟悉度,海外市场需要更严谨深入地了解,以线上零售试水出海,对品牌来说,是更务实的学习和尝试。此外,霸王茶姬在4月份进军北美市场,并计划在8月进军菲律宾市场。(观网财经20250709 第一财经20250702)
不止茶咖,盯上美国的中餐品牌也越来越多了。今年2月,喜家德和花小小就先后落地了纽约市场。最近,湖南本土餐饮品牌费大厨甚至在加州圣地亚哥招聘中餐馆店长,年薪最高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8万元!一时间,“支持费大厨成为全球小炒肉大王”的声音在互联网上愈演愈烈。(36kr 20250716)
不同于前两年商家主要瞄准东南亚市场,当下,企业开始纷纷进军北美市场,这是怎么回事?
从内部来看,国内餐饮市场激烈的竞争无疑是企业出海的重要推手。企查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313.9万家,而同年吊销、注销量接近2023年全年总量,反映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有专家直言,国内餐饮市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很多头部品牌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出海无疑是拓展业务版图、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从外部来看,海外中国餐饮市场的前景也是一片明朗,能给企业带来不错的发展机遇。《中国餐饮出海发展报告2024》显示,海外中国餐饮门店已经发展到近70万家,市场规模近4095亿美元。与2019年的42万家门店、不足2万亿元规模相比,五年几乎翻倍。(新华网 20250709)
一方面,是受益于过去10年海外华人群体规模的持续增长,在东南亚、北美形成了稳定的中餐消费圈层;另一方面,在全球餐饮消费升级趋势下,中国美食文化的体验价值重获认知,再加上有不少餐饮供应链企业借鉴国际经验,打造“中央厨房+本地化采购”柔性模式,为中国餐饮海外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日报 20250709)
值得一提的是,北美的消费能力非常强,小夏查看一些研究分析发现,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最终消费金额为3.8万元,而美国则高达41.5万元,是中国的10.8倍。你看,消费能力爆表而且还不卷,哪家企业不想来多赚钱呢?
不过,在北美开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可有三个大难题!
首先在北美开店,选址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小夏通过对比发现,在国内,一家店铺从签约到装修完成可能仅需一个月左右,而到了北美,图纸审批、装修等一系列流程下来,顺利的话估摸着也要9-12个月。这是因为北美商业市场的租赁合约时间都特别长,而且还有竞业协议,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其次,就是要拿到美国政府的各类许可以及开业前的各种证件要等很久。不少出海的从业者直言,这难度不亚于“再造一个新品牌了”!(36kr 20250716)
其次,原材料供应和供应链方面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目前,从国内输入核心原料,加上当地少量采购,是出海餐饮企业普遍的做法。如果采购当地的替代原料,你可能会发现做出来的东西就成了“另一种风味”了。对此,业内普遍感慨,供应链管理可以说是中国餐饮品牌出海进程中最棘手的挑战之一!因为与国内市场相比,欧美市场的供应链建设面临着合规成本高、配送周期长、本地化适配复杂等多重障碍,考验着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耐心。(中国经营报20250712)
最后,还有口味和文化的“融合”。此前,有火锅品牌在西班牙的装修风格因不符合当地审美导致客源不足,反映出文化认知差异带来的挑战。同时,也有从业者表示,由于北美是一个多裔族的社会,每个区域的消费特征都不一样,例如长岛白人区就接受不了川菜这一类的中餐,但是能接受灌汤小笼包这种清淡的美食。这就需要企业对当地的市场、人群等方面都特别的了解。(全球食品资讯网 20250612)
此次,2025年的出海潮也预示着中国餐饮全球化进入了新的时代。展望未来的发展,供应链、营销策略等深度本土化仍是重中之重。目前有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正在关注堵点的解决路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成立了海外拓展工作委员会,旨在通过搭建政企合作桥梁、提供专业服务支持,帮助企业突破海外市场的文化、法律和供应链壁垒。(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10)
其次,还需要完善人才体系和重视法律法规风险。好的人才团队不仅能帮助餐饮企业在海外更好地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运营效率,还能通过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度。
同时,随着数字化运营的普及,中国餐饮品牌在海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风险。有从业者表示,在美国市场,对法律的不重视会带来例如劳工、税务以及合同等诸多问题,后续解决起来会非常麻烦。而且,每一个律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因为很多州不能跨州执业,所以企业也最好在不同州请不同的律师进行咨询。(中国企业家 20250714)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
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
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
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
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