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在全球范围内高喊“美国优先”,后脚却急着想来中国“串个门”,这说的正是特朗普。最近,他似乎急得不行,甚至不惜在媒体上上演一出“我没主动要求来,但你们得邀请我”的戏码,满脸的焦虑几乎快要溢出屏幕,难掩其中的紧张和不安。
是什么让曾经气吞万里的“懂王”如此焦急不安呢?答案就藏在刚送到白宫的贸易数据中,这份数据让特朗普可能彻夜难眠。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6月,美国对中国的三大能源出口——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完全归零了。这意味着美国一滴油没卖出去,一立方米的天然气也没装船,甚至一块煤都没能发运到中国。
要知道,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时,把“能源牌”视为一张王牌,算盘打得响亮:你是世界工厂,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而我则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只要我把能源卖给你,贸易顺差不就能减少吗?更何况,这还可以让美国的页岩油、天然气产业更上一层楼,赚得盆满钵满。这个剧本本看似完美无缺,结果他严重低估了中国的智慧与决心。
回顾一下,美国对华的能源出口本来一度是丰厚的,去年6月,美国的能源出口总额还高达269亿美元,可今年上半年,美国能源产业的直接损失已超过200亿美元。具体看看这三项“零出口”有多打击人:
原油:去年6月,美国对华原油出口还达到8亿美元,而今年6月则是直接归零。这是三年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得克萨斯州的页岩油企业恐怕正在看着闲置的钻井平台,心情比黄连还苦。
液化天然气:这一项无疑是重灾区。从今年3月起,美国的LNG对华出口已经连续四个月“颗粒无收”,没有一船天然气能运到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LNG买家,一旦失去了这个“大客户”,美国的LNG出口码头几乎空置,原本利用率达到85%的码头,现在只剩下40%。大量的LNG运输船只能在港口“晾晒”。
煤炭:这一项简直惨不忍睹。去年6月,美国对华煤炭出口额还达到了9000万美元,而今年6月则只有几百美元,几乎连运费都不够,这简直是“脚踝斩”。
特朗普曾经大言不惭地说“贸易战很好赢”,现在回过头来听,简直成了笑话。他曾以为抓住了中国的能源命脉,结果却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被扼住喉咙的人。这一切背后,是中国早已准备好的“组合拳”:
第一招,精准反制。你不是想加关税吗?好,我奉陪。今年2月,中国宣布对来自美国的煤炭、LNG加征15%的关税,对原油加征10%。这一招直接抹去了美国能源的价格优势。美国的油气价格本来可能比中东、俄罗斯的贵,但加了关税后,价格差距更大。这样一来,谁会选择从美国购买呢?生意讲究经济账,理智的买家自然会选择其他供应商。
第二招,“东方不亮西方亮”。特朗普似乎忘了一个基本常识:全球能源市场不是由美国一家主导的。中国作为世界最大买家,拥有定义市场格局的权力。美国不卖,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卖。中国通过多元化布局,早已与俄罗斯、中东等能源大国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充实了自己的能源供应渠道。美国的这一缺口,迅速被填补。
第三招,“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不断拓展外部能源来源的同时,中国自身的能源产业也在加速发展。页岩气的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超过3.5%。每增加一分自给能力,就减少一分对外部的依赖,谈判桌上的底气也更足。
通过这三招,特朗普原本依赖的“能源牌”彻底变成了废牌。美国能源出口的“清零”,对其国内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页岩油企业由于失去了中国的大订单,库存急剧增加,不得不削减产能,甚至裁员。这直接影响了特朗普一直引以为傲的就业数据。
更严重的是,能源是工业的血液。美国能源出口受阻,导致国内能源供给过剩,但产业链的动荡与成本上升,反而让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计划成为了泡影。许多原计划回迁的化工和钢铁企业都表示,现在美国的综合成本比留在海外还要高。
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特朗普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开始频繁释放“善意”信号。比如,白宫最近终于允许通用电气继续向中国C919大飞机出口发动机。类似的解禁举措也出现在芯片、乙烷等多个领域。
然而,这些举动真的是出于“善意”吗?显然不是。特朗普的这些让步,更多的是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进入谈判桌,重启贸易谈判。
那么,为什么特朗普急着访华呢?答案很简单:他想“止血”,想通过重启能源贸易,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但问题是,他能拿什么来换取这一切?难道指望中国放弃已建立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重新回到不稳定的美国能源市场吗?这显然不可能。
因此,虽然最近中美的磋商有所缓和,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美方依然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特朗普的“急着访华”,其实是贸易数据让他焦虑后的反应。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角色。我们拥有足够的市场、足够的手段和战略定力,应对任何挑战。
未来中美关系如何走向?这把钥匙其实掌握在美国手中。只有当美国学会放下傲慢,学会平等、尊重时,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