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活的道路上,哪吒汽车似乎要比威马、高合跑得更快。
据报道,有消息称哪吒汽车桐乡工厂的员工7月份发了全薪,相比之前部分的最低基本工资2000多元,和薪资打半折,这次发全薪似乎是个好兆头。
哪吒汽车已启动各大网点的梳理工作,正在确认哪些网点仍愿意为其提供服务,并向这些网点提供物料和资金支持。桐乡工厂的在职员工也开始打扫卫生、整理物料、测试设备。
另据阿里资产官方平台显示,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从7月10日起开启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通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将超50名投资人报名。破产重整的哪吒汽车反而成了香饽饽。
“疯抢”哪吒的底层逻辑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合众新能源资金链危机开始出现。随后,停产、欠薪、裁员、股权冻结等陆续被曝光。
从目前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2020年至2023年,合众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2.97亿元、50.89亿元、130.5亿元和135.55亿元;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3.21亿元、-48.4亿元、-66.7亿元以及-68.67亿元,四年亏损近200亿元,负债率高达217%。
不仅如此,就在前不久,哪吒汽车还陷入了销量造假风波中。有媒体报道指出,在过去的两年里,哪吒汽车通过“零公里二手车”的形式虚假销售车辆超过6万辆。
按理说这样的“负资产”,投资人应该是避之不及。但为何哪吒汽车仍然遭到众多投资者疯抢?其实相比其他正处于破产重整阶段的造车新势力,哪吒汽车仍然算得上是“优质资产”。
在政策层面,造车的大门已经徐徐关闭,合众新能源持有的“双资质”仍然属于稀缺资源。但凡还对造车有兴趣的投资者,想要进入这个赛道的最简单途径,就是参与到新势力破产重整当中。合众新能源背靠江西、广西等地国资,在政府主导下获得系统性救援的可能性也高于威马、高合等企业。
从产业层面,公开资料显示,合众新能源除了浙江桐乡总部外,还拥有江西宜春和广西南宁两大生产基地,并且都是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新工厂。此外,公司还在安徽桐城、凤台、凤阳投资建设了三个核心零部件工厂;在泰国曼谷、印尼雅加达也建设有工厂,并且已经投产。可以说,合众新能源的产业链依然是完整的,并且是在海外都有布局落地的。
从市场层面,即使排除掉虚假的销量,哪吒汽车仍有近40万的用户基盘。目前新能源车在中高端市场已经是阶段性瓶颈,中低端市场虽然也是红海,但毕竟还有4成的燃油车,并非没有生存空间。而哪吒汽车此前走的就是性价比路线,在中低端市场,哪吒汽车仍有能力与零跑等品牌一较高下。
这些因素构成了投资者对哪吒汽车的信心。
重生背后的生存法则
但是,即便哪吒汽车大概率能够复活,但其生存能力仍然是一个有待市场验证的问题。
首先意向投资人踊跃固然是好事,但随之面临的是200亿元资金窟窿如何填平,股权如何分配的问题。合众新能源此前的股权结构就高度分散,这直接导致了哪吒汽车后期的战略摇摆,股东对创始团队缺乏信任等问题。
在破产重整前期,股东之间分歧成为了最大变数,直接导致了融资受阻,破产重整方案被推翻,甚至出现了股东推动罢免董事长的情况。如果复活后的合众新能源,仍然是这样一种股权极度分散的结构,没有强有力的单一大股东话事,很难避免公司内部再度出现争端,影响决策效率,加剧战略混乱。
其次是战略目标的问题。哪吒汽车死于资金困局,但溃败之始却是战略迷失,低端市场失守,技术空心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不放弃“全价位通吃”的幻想。
复活后的哪吒汽车,面对的将是更加残酷的行业绞杀。中低端市场已被头部品牌垄断,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的市占率累计已超过60%;固态电池量产在即,高阶智驾正在快速向中低端市场渗透,而停摆两年哪吒汽车面临技术代差;价格内卷,哪吒汽车一复活就要直面成本战。
如果哪吒汽车不能清醒的认清现实,继续向资本市场“画饼”,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目标,其生存的可能性将会大幅降低。
第三是团队问题。创始团队固然可贵,但方运舟在股东内耗之下乏术技穷,远走海外的张勇早已被证明无法卖好哪吒汽车。想要在重整之后走得很远,还要看哪吒汽车能不能在业内找到优秀的经理人和团队,这或将成为其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如果新的股东方颐气指使,甚至于任用外行指导内行,哪吒汽车很难避免再次成为资本的玩物。
写在最后:
破产重生的案例,之前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众泰、知豆、爱驰等等都是曾经走在死亡边缘,最终通过重整或融资得以复活。但到目前为止,除了看到重整计划书上一个个华丽的销量目标外,这些企业目前的市场表现与他们此前的雄心壮志难以匹配。
哪吒汽车的复活,究竟是资本对尾部玩家残余资源的“技术性摘取”,还是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教科书级的成功复活案例,我们拭目以待。(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