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亲眼所见,某初中开学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令人揪心的一幕:队伍后方坐倒一片,呕吐声、头晕的抱怨声、勉强站立的摇晃身影交织在一起。这还只是站立不到半小时的升旗仪式,而非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短短二十分钟,竟成了这些少年的“体能测试”,结果令人堪忧。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连升旗仪式都难以坚持的孩子,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军训挑战?又如何支撑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常?
被“保护”过度的身体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不适”背后,是长期被忽视的身体素质滑坡:
客厅—教室—补习班—卧室,构成了多数孩子的活动轨迹;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闲暇时间。户外活动成了稀缺品,体育锻炼成了应试任务。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受伤、晒黑、吃苦,无意中为孩子规避了所有体力挑战。结果就是,我们的孩子正在成为“温室里的一代”——智商超前发育,体能却严重滞后。
不仅是身体问题,更是意志力的缺失
身体的不适往往伴随着精神的退缩。当站立稍感不适,第一反应不是坚持而是放弃;当稍有头晕,立即寻求坐下休息而非调整呼吸克服困难。这种应对方式,何尝不是长期娇惯的结果?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人生更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如果连站立二十分钟的体力与意志都不具备,我们又怎能期待他们在学海搏击、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站立都成难题,何谈诗和远方?
教育部门规定,初中生体育课每周至少3节。但现实中,体育课常为文化课“让路”,甚至被直接改为自习课。许多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孩子连教学楼都不被允许离开。
那位忧心“如何军训”的家长点出了关键问题——站立是军姿的基本要求,而我们的孩子连正常站立都变得困难。没有强健体魄,何来砥砺意志?没有良好体能,怎能支撑高强度的学习?
重塑“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念
80年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今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更应成为教育共识。
改变需要多方合力:
•学校切实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挤占、不妥协
•家长鼓励孩子参与户外运动,减少电子屏幕时间
•社会增加青少年体育设施,营造重视体育的文化氛围
少年强则国强。这“强”不仅指学业成绩,更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坚韧的意志。期待下一个开学日,我们看到的是挺拔如松的身姿,而不是摇摇欲坠的“晕倒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