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小家电企业,扩产能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在市场上宣传造势,毕竟“吹牛不用交税”,说不定还能忽悠一些商家合作甚至打款。最后,这些中小企业的新扩产能是不是落地,没人关心更没人追究责任!
杨嘉 撰写
一年市场产销量不过200万台的家电工厂,却要逆势扩张打造超1000万台的全国多基地产能布局;一年产销不过300万台的家电工厂,竟然要在全国打造3、5个产业园,规划超1500万台的产能……
最近2、3年,在一线家电市场上,家电企业遭遇了严重的“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局面。但是在行业内部,一些中小家电企业,特别是全球年出货不过1、2百万台的家电企业,却纷纷对外公开宣布,逆势扩张产能:有的要增加500万台产能基地,有的要增加2、3个年产能300万台的产业基地。
这一现象,在空调行业尤其突出,其次是冰箱和洗衣机。如果是像小米、追觅这样的新军进入家电行业,打造自有的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行为还能理解。比如,小米进军空调行业已超过7年,今年上半年出货量已经超过600万台,才在武汉打造了年产能仅150万台的空调基地,出货量主要依靠第三方代工贴牌。
同样,对于美的、海尔、格力、海信、长虹等行业领军企业来说,因为要解决产能的提质增效,以及产业基地的合理配置,以及应对主流消费品牌化、品质化的趋势,出现部分的中高端家电“供不应求”等问题,需要部分产业基地新建、调整或扩张。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市场化行为。
但是,在家电市场上,一些年出货不到200万台的中小空调企业,而且完全以低质低价为主,却要投产超1000万台的产业基地。这种“企业产能远远高于市场产销量”的怪现象,层出不穷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商业秘密?
最直观的原因,在家电圈看来,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经营造势,阶段性的制造企业话题和市场热点;二是,看到空调产业的机会,希望提前扩张产能和布局,赢取国内外专业化代工的机会;三是,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以产值和税收换来地方政府提供的园区和基地等资源,相互借势。
目前,整个家电产业,在一轮家电国补政策的推动下,市场和消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导致大企业的市场优势进一步放大,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遭遇了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市场热度,特别是吸引渠道商家的信赖与支持,家电圈获悉,这2、3年来,不少中小家电企业都喜欢通过扩张产能造势,释放企业的发展底子厚,不会跑路,甚至发展后劲足。
这个现象的背后,就要讲到目前全国各地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对于家电等制造产业充满了兴趣,认为家电是耐用消费品,而且家电制造是重资产投入,所以往往会给予一些企业相应的政策承诺和回报。比如说,产业园区的地皮、水电,甚至厂房建设,前期都是由政府当地的城投公司负责,交付给企业后,企业往往只需要投入一些产线、设备,就可以开工建设,甚至员工的招工都由当地政府解决。这就给了很多中小家电企业逆势扩张产能,提供了非常好的策略,可以说就是“四两拨千斤”。
一些中小家电企业,之所以敢于利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对外快速实现了一座新的产业基地投产,主要是目前家电制造设备、设施的投入较小,很多都可以通过二手设备和产线解决。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也是带有一定的投机和赌博心理,认为家电市场可能会出现新的拐点和反弹机会,前期的产能投入不需要太多的资本,对外还能吸引商家的打款合作,风险相对较小。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全球家电产业的生产制造中心,并且诞生了奥马冰箱、雪祺电气、创维电器等专业的第三方代工厂,通过为国内的美的、海尔、海信、小米等品牌提供代工业务,为欧美等海外家电企业提供专业贴牌甚至ODM定制服务,实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这也带动并吸引一批空调、冰箱和洗衣机企业们,开始由自有品牌的低价市场抢夺,转向第三方的专业代工服务。
对于中小家电企业逆势扩张产能,家电圈认为,这种玩法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玩的过火,毕竟产业走向成熟、市场趋于理性,不管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已经很难被忽悠和欺骗了。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