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原始反射至今仍会在寒意、战栗与诡谲愉悦中闪现。
鸡皮疙瘩频发的季节到了。当夜幕渐早降临,气温持续走低,恐怖片悄然占据荧幕,你会更频繁地感受到手臂上汗毛竖立带来的熟悉刺痛感。但人类究竟为何会产生这种生理反应?
鸡皮疙瘩的形成机制
对于许多动物而言,鸡皮疙瘩是重要的生存工具。厚毛哺乳动物借此在皮肤附近形成空气保温层,或在御敌时虚张声势。而人类起鸡皮疙瘩则可能源于复杂的情感波动。所有这些不同形式的鸡皮疙瘩,都源自皮肤中多种细胞类型的协同作用。
鸡皮疙瘩的学名为“立毛反射”,当皮肤中的立毛肌收缩时便会触发。立毛肌在接收周围神经细胞信号时产生收缩,这些肌肉连接着皮肤中的毛囊,收缩会牵拉毛囊导致毛发直立,从而形成皮肤表面的微小凸起。简而言之,神经细胞指令肌肉收缩,致使我们的毛发竖立。
大脑如何触发鸡皮疙瘩
启动鸡皮疙瘩反应的神经细胞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负责掌控“战斗或逃跑”反应。这些神经信号通过释放肾上腺素等化学信使来调节身体机能以应对环境变化。遭遇捕食者时,信号会改变血液和氧气在体内的流动;气温升高时,神经细胞则指令皮肤排汗降温。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仅应对威胁或温度变化,还会对其他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我们随时都会起鸡皮疙瘩,”曾于杜伦大学发表多篇立毛反应研究的独立学者乔纳森·麦克费特里斯指出,“但人类并不擅长监测自己的身体状态,多数时候甚至察觉不到这种反应。”
恐怖电影或惊悚故事同样会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素释放。对于大脑而言,在现实中遭遇威胁与在荧幕上看到持刀杀手本质上并无差异。鸡皮疙瘩也可能出现在非威胁情境中,例如聆听美妙音乐或产生似曾相识感。这类反应的机制尚不明确,我们将在后文探讨。
不同刺激引发的鸡皮疙瘩本质相同
无论身体是对温度变化还是情感波动作出反应,皮肤产生的鸡皮疙瘩本质并无二致。“皮肤是充满活力的神奇器官,”麦克费特里斯解释道,“它并非覆盖肌肉的僵硬保护层,而是通过持续移动变化——拉伸、皱缩、增厚、变薄、调控毛发——来维持体温平衡并形成屏障。”
皮肤中的动态神经网络会对感官接收的信息作出响应。麦克费特里斯强调,无论是恐怖片还是气温下降,传递的信号核心一致:“环境中存在潜在威胁,你需要调整状态应对变化。”
鸡皮疙瘩在体毛浓密的动物身上更为明显,但麦克费特里斯认为,不应将人类的鸡皮疙瘩单纯视为多毛祖先遗留的退化器官。他指出:“鸡皮疙瘩与皮肤温度变化相关。”这种变化虽不明显,但局部受冷引发的鸡皮疙瘩往往会蔓延至全身。
“若将冰袋置于大腿,腿部温度改变后,可观察到身体其他区域的皮肤温度也会发生细微变化。”而搔痒引发的鸡皮疙瘩则更具局部性特征。
鸡皮疙瘩与“战栗感”之辨
研究鸡皮疙瘩存在难点,部分在于其常在未被察觉时发生。另一挑战在于研究者常将鸡皮疙瘩等生理反应,与“寒战”等主观情感反应混为一谈。
这种被称为“战栗感”的愉悦刺痛波(不同于发烧时的畏寒)常由艺术体验引发,如聆听震撼音乐或交响乐。麦克费特里斯指出,科学界常将战栗感与鸡皮疙瘩关联,但后者是可观测的物理反应,前者则是更主观的体验。
皮肤与神经系统记录显示,战栗感发生时几乎无法检测到任何生理指标变化。约半数自称产生战栗感的受试者并未出现鸡皮疙瘩。“战栗感与鸡皮疙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他明确表示。
无论你的鸡皮疙瘩是源于一段激昂合唱、一阵刺骨寒风,还是荧幕中嗜血亡灵的复仇场景,请理解这是大脑在提醒身体:周遭正发生值得关注的事件。这套自主神经系统曾助我们祖先躲避史前猛兽,如今也将伴随我们度过下一部《电锯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