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沈从文临终前,为何要对妻子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创始人
2025-10-21 08:01:23
0

1988年5月10日下午,北京。年近九旬的沈从文在会见友人时,忽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身旁的人急忙搀扶,他的脸色迅速苍白,呼吸微弱。妻子张兆和赶来时,他的意识尚未完全模糊,只用尽全力握住她的手,低声说出一句话——“三姐,我对不起你。”

人们不禁想问:一生写尽人性与乡愁的文学大师,为何在弥留之际,满怀愧疚地向妻子道歉?这“对不起”,究竟藏着怎样的往事?

一、从乡下到讲坛:不对等的爱情开始了

故事要从1928年说起。那一年,胡适出任中国公学校长,他从文坛上看中了一个年轻作家——沈从文,请他来校任教。

26岁的沈从文,来自湘西凤凰古城。少年从军,后弃戎从文,凭一支笔闯荡北平文坛,已略有名气。但他的乡音、腼腆与朴素气质,在都市青年眼中多少带着几分“土气”。

第一次站上讲台,他因紧张而几乎说不出话来。就在这略显尴尬的课堂上,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女孩——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显赫,祖上做过两广总督,父亲是江南富商。她举止端庄、气质优雅,常常是学校里注目的焦点。一次课间,沈从文偶然看见她在操场上吹口琴,阳光落在她的发梢上,她轻轻甩头的动作,竟让这位乡下青年怦然心动。

他开始频频写信,用拙朴而真挚的语言表达爱意:“多数人愿意做君王的奴隶,我只愿做你的奴隶。”这些情话既热烈又笨拙,让张兆和哭笑不得。

二、“癞蛤蟆十三号”的执念

张兆和是校园中公认的“才女”,追求者不计其数。她把众多来信编号,沈从文那封信被标记为“癞蛤蟆十三号”。对她而言,这不过是年轻时的一段小插曲;但对沈从文,却是一场彻底的沉溺。

他每日为相思所苦,写信、失眠,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张兆和一时不知所措,只好拿着信去请教校长胡适。

胡适听后并未责备沈从文,反而笑着说:“我认识他,你父亲也熟悉他,这没什么不好啊。”见张兆和脸色通红,胡适又安慰她:“沈从文真心待你,但你若不爱他,也要让他明白。”

于是胡适写信劝沈从文:“这女子不懂你,也不会爱你。你是诗人,不能为一段错用的情伤心至此。”

但沈从文没有放弃。他继续写信,用《诗经》的典故表达坚贞:“蒲苇易折,磐石难移。”他相信,真情总能打动人心。

三、九如巷的初见

1930年,中国公学校长易人,沈从文离开学校,转任青岛大学。张兆和仍留在上海继续学业,两人天各一方,却仍通信不断。

两年后,张兆和毕业回到苏州。沈从文思念难抑,带着一摞书南下求见。出发前,他还特意征求好友巴金的意见,选了几本外国名著作为礼物。

到达苏州的那天,他站在九如巷张家的大门前,穿着灰布长衫,紧张得手心冒汗。门房告诉他:“三小姐出去了。”他竟不敢进屋,只在门口站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出来邀请。

中午,张兆和从图书馆回来,姐姐埋怨她故意躲人。张兆和有些恼火,却还是在姐姐劝说下去了旅馆。她红着脸,对沈从文轻声说:“我家里有很多弟弟,很可爱,你来我家玩吧。”话音未落,转身跑走。

这一句邀请,成了两人感情的转折点。沈从文随后整个暑假都待在张家,给弟弟妹妹讲故事、谈文学。渐渐地,张兆和被这个诚恳、执着的青年打动了。

四、“乡下人”的婚礼

1933年春,沈从文托张允和向张父求婚。张家虽是名门,但父亲张武岭性格开明,听说沈从文人品端正、勤勉刻苦,便爽快答应。

同年9月,婚礼在北京举行。那场婚礼极其简朴——没有嫁妆、没有彩礼,家徒四壁,唯一像样的东西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送的百子图床罩。

沈从文感叹:“从此,这一生有了港湾。”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非浪漫诗篇。张兆和出身富家,从小养尊处优,而沈从文节俭清苦。柴米油盐的现实很快取代了诗意。她放下闺秀身份,学着做饭洗衣,尽力维持家庭。

可沈从文却觉得妻子“太朴素”,埋怨她不再打扮。张兆和委屈地说:“家里靠你稿费,哪来的闲钱?”两人因此多次争吵。

五、风雨婚姻的裂痕

就在这时,命运带来第三个名字——高青子。

高青子出身知识家庭,曾在熊希龄家任家庭教师。沈从文第一次拜访熊府时,与她不期而遇。那位年轻女子聪慧温婉,对文学充满热情。她崇拜沈从文的作品,而沈从文也被她的才气与热情吸引。

不久,两人频繁通信、谈文论艺。高青子会特意穿上沈从文小说中女主角的衣衫,让他惊讶得失语。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似乎重新燃起了火光。

对于这一切,张兆和毫无所觉。她忙着照顾孩子,维系家计,而沈从文陷入情感的矛盾——理智上他明白不能越界,情感上却又难以割舍。

1936年春节前后,他向好友林徽因倾诉苦恼。林徽因劝他坦白:“爱是要负责任的,别让人受伤。”

沈从文于是向张兆和坦承了自己的情感动摇。那一刻,张兆和愣住了。她从未想过,这个曾为她写信、为她奔走的丈夫,也会背叛。她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我明白了。”

之后,她带着孩子回了苏州。

六、愧疚与回归

沈从文陷入自责,他一封封写信哀求妻子原谅。信中充满痛悔:“我愿一生补偿你,只求再给一次机会。”张兆和迟疑许久,最终为了孩子,选择回到他身边。

但裂痕已经存在。她不再轻易言笑,沈从文也不敢多言。他们继续生活,却再没有当年的默契。

1937年抗战爆发,沈从文赴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张兆和则留在北平照顾家人。高青子此时也在联大任教,谣言再起。沈从文只得再三写信解释:“我心安于家,不要信外人。”

战乱让两人聚少离多,情感更趋冷淡。沈从文在孤寂中写下《边城》《长河》等作品,用文字寄托内心的温柔。作品中的翠翠、傩送,或多或少都有张兆和的影子。

七、暮年与告白

1949年后,沈从文因政治环境转变被迫离开文坛,从此潜心研究文物与古代服饰。几十年间,他再未写小说,性格愈加沉默。张兆和一如既往地守在他身边,为他整理资料、照顾生活。

他们的关系像两条平行线——没有轰烈的爱,却有不离不弃的陪伴。

1988年春,沈从文病情加重。那天,他在会见友人时突发心脏病,妻子赶到时,他已说不出太多话。沈从文望着张兆和,仿佛看到了她年轻时在操场吹口琴的样子。

他微微用力,拉着她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八、爱与遗憾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长久地沉默。有人问她:“先生最后那句话,是因为当年的高青子吗?”她只是淡淡答道:“他这一生,已够苦。”

在漫长岁月里,他们都经历了误解、冷漠、战争与分离。爱情未必完美,但陪伴是最深的情感表达。沈从文的“对不起”,或许不仅是对妻子的忏悔,更是对那段被岁月冲淡的理想与纯真告别。

文学史上记下了他们的名字——一个写尽人性的作家,一个懂他而又被他伤害的女人。正如沈从文自己在《边城》结尾写的那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对于张兆和而言,他虽然走了,但在记忆里,从未离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在... 前段时间,中国一记重拳,让韩国造船业遭遇“地震”!一夜之间,韩华海洋股价应声大跌,在华业务更是直接被...
多国市长为何点赞景德镇?从“世... “景德镇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她更是世界陶瓷的精神家园。”在近日举办的“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
原创 沈... 1988年5月10日下午,北京。年近九旬的沈从文在会见友人时,忽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身旁的人急忙搀扶...
原创 如... 在中国数术(命理学)中,四柱八字(年、月、日、时四柱,每柱天干地支)是推断个人命运、性格与倾向的核心...
中国音乐金钟奖为何对成都情有独... 中国音乐金钟奖为何对成都情有独“钟” P13
春燕衔枝——首都影视精品如何映... 一群春燕衔着近年来的硕果,即将在十月的金秋振翅高飞,它们不仅是首都影视创作的缩影,更是这个时代的镜像...
三年磨一剑,看潍坊青州如何下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钟玉 通讯员 郑秀宝 特色产业是一座城市的“专属基因密码”。在潍坊青州多元的特...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专家学者共话... 中新网北京10月20日电 在信息碎片化、阅读载体多元的当下,如何让青少年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进而通过...
市值蒸发千亿后,要如何绝地反击...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受访者提供,CreateAI C...
巴菲特如何在30岁前赚到100... 虽说现在的100万美元也是不小的数字,不过1960年的美国平均CPI是29.6,而2025年的平均C...
舞台银屏如何双向奔赴? 演员该从舞台走向银屏,还是从银屏走上舞台?18日,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上,饶晓志、陈明昊、尹昉、杨超越...
如何看待临终时光?“将死亡带回... 澎湃新闻获悉,10月19日,展览“将死亡带回生活”在时代美术馆·成都馆对外展出,呈现艺术学、人类学、...
我该如何回忆这个秋天 ■鲁秦儿 天空赠予这连绵的阴雨 大地苦涩 想想多年后 这个溢满雨水的秋日 我该如何回忆 旅行时踏进的...
原创 浙... 昨晚的黄龙体育中心,中超第27轮焦点战燃爆全场!浙江绿城与山东泰山联袂上演一场跌宕起伏的进球大战,2...
世界骨质疏松日丨如何科学减重、... 10月20日是第30个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在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
VR如何助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中新网南昌10月20日电 (朱莹)作为2025世界VR产业大会的子活动之一,“VR+制造业智改数转”...
CBA退役球员为何扎堆亮相这项... 2025山东省男子篮球联赛日前公布了参赛队伍名单以及大区赛赛程。共有19支队伍参与到今年的省联赛当中...
数据主权时代:企业为何重仓本地... 每个商业时代都有其核心关键词。 过去,“快速扩张”和“成本压缩”曾是主旋律。然而,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
原创 高... 目前2025赛季中超最佳射手,也是争得你死我来,目前第一射手是山东泰山的卡扎,进球是22个,并列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