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较量已悄然改变,一架架“隐身”战机在空警-500A的雷达屏幕上原形毕露,这场猫鼠游戏的天平正在倾斜。
东海之上,一架外形独特的飞机正静静盘旋——它背上驮着一个巨大的圆盘,这就是空警-500A预警机。就在不久前,它引导中国歼-16战机成功拦截了某国隐身战机,这场无声的较量以隐身战机被发现、驱离而告终。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战斗机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作为中国空军的“空中指挥大脑”,空警-500A的列装标志着中国在反隐身探测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传统的雷达却始终难以完全“看透”隐身战机的真面目,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高超的“骗子”都将雷达的电磁波向各个方向都给“散了”了,从而使其无法正常的将回波返回雷达的接收机上从而使雷达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探测。就如一只浓黑的猫暗无天明之中行走,几乎都难以被人发现一样。
依托于其巨大的雷达功率和对低频波段的天然的先天优势,空警-500A才得以破解了这一难题。其背上直径达7.8米的圆盘内,配有三面固定的有源的相控阵的雷达阵面,采用了先进的氮化镓的材料制成的高功率的收发的组件,从而大大地提升了雷达的发射的功率。
这种强大的功率足以“烧穿”隐身战机的雷达隐身效果。就像用手电筒在黑暗的房间里寻找黑猫,当手电筒足够亮时,黑猫便无处可藏。
更厉害的是,空警-500A的雷达工作于S波段,而现代隐身战机如F-22、F-35的外形设计和吸波材料主要针对机载火控雷达常用的X波段。S波段波长较长,容易引发隐身战机各个部分之间的耦合效应,放大其雷达散射面积。
空警-500A的反隐身能力建立在三项尖端技术基础上,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发现隐身战机的“天罗地网”。
空警-500A所配备的核心装备,要数那数字阵列相控阵雷达了。相较于传统的机械扫描的雷达,它就采用了三面的固定式的阵面,只需不再需要通过旋转的方式就能实现对360度的无死角的覆盖同时其也能达到毫秒的级的扫描速度。
美国E-3“望楼”预警机旋转一周需要数秒,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仅约80公里。而空警-500A对雷达反射截面为0.1平方米的隐身目标探测距离高达200公里,整整提升2.5倍。
而其超宽带的技术与先进的杂波处理能力的巧夺两宝也可谓是第二大法宝.。由其雷达的微弱的信号常常与周围的杂波的强度接近甚至高于其自身的信号,从而使得传统的雷达的过滤杂波的技术难以将其从背景的杂波中有效的拦截出来。通过其超宽的频率带空警-500A的雷达具有了极高的分辨率,对目标的识别和精细的区分都有了很大的把握。
借助于前沿算法,空警-500A能够从复杂的杂波环境里,精准“捕捉”到隐身目标的特征。这就好像置身于热闹的鸡尾酒会里,普通人耳中听到的不过是一团嘈杂声,可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呢,却能从这乱哄哄的声音里,精准地分辨出某个特定的声响。
全数字化架构带来的自适应能力构成第三大优势。数字阵列雷达可以实现波形捷变和自适应波束形成,根据实时电磁环境动态调整射频信号频率和波瓣形状。
面对拥有先进电子战能力的隐身平台,这一能力至关重要。它使空警-500A能有效对抗干扰,维持对目标的稳定跟踪。
空中加油能力使空警-500A可实现全天候存在。通过加装受油管,空警-500A可与运油-20配合,将滞空时间从10小时延长至12小时以上,最大航程增至5700公里。
这一能力确保了在关键海域的持续监控能力。截至2025年,空警-500A已在东海、南海实现常态化巡逻,并参与中俄联合军演等重大军事行动。
空警-500A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全球预警机力量对比。与美国E-3“望楼”相比,空警-500A在雷达技术上领先一代。
E-3“望楼”平均机龄已达35年,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大幅降低。而美国计划替代E-3的E-7A“楔尾”预警机,单机造价高达13亿美元,要到2032年才能完成部署。
空警-500A的成本约为4亿美元,仅相当于E-7A的三分之一,这种成本优势使中国能快速列装近70架空警-500A,形成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优势。
与俄罗斯A-50U相比,空警-500A的可靠性明显更高。A-50U在俄乌冲突中屡遭损失,不仅因雷达技术落后,更因其陈旧的技术设计
2024年“联合利剑”演习中,空警-500A成功引导歼-20拦截模拟F-35目标,验证了其反隐身实战能力。在同年的中俄“西部·联合-2024”演习中,它实时指挥混合编队完成对地突击、防空压制等战术科目。
日常执行任务时,单架空警-500A可监控30万平方公里空域,构建起覆盖第一岛链的预警网络。这一能力在台海巡逻中得到充分体现:空警-500A可实时指挥歼-20前出突击、歼-16D实施电子压制、歼-10C提供火力支援,形成完整的“侦察-预警-打击”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