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四年,战事仍然僵持不下,双方都拼尽全力却始终难分胜负。俄罗斯方面,普京早就预料到形势不妙,因此开始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不仅扩大军队规模,还加大财政投入以养兵,并且加强防范北约的压力。让人疑惑的是,尽管俄罗斯有许多铁杆盟友,按理说应该帮忙,却没有一个国家派兵援助,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这些国家选择袖手旁观?
俄罗斯领导层明白,这场冲突注定不是短期内能够结束的,因此他们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2024年9月16日,普京签署总统令,将俄罗斯的武装力量总人数定为238万人,其中现役军人达到150万人,比之前增加了18万。这一决定主要是为了加强前线的防守,同时应对来自西方和北方的北约压力。为了迅速补充兵力,俄罗斯国防部立即加大了合同兵的招募力度。2025年上半年,已有21万人签约,全年总数预计将达到33.6万人。为了吸引更多人参军,合同兵的工资待遇十分优渥,起薪为每月20万卢布,入伍奖励为一次性40万卢布,这样的高薪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前线。
然而,军事支出的增长也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2023年,俄罗斯的实际军费开支达到了10.4万亿卢布,远超原定预算。2024年,实际支出接近13.2万亿卢布,占GDP的6%以上。2025年,国防预算定为13.5万亿卢布,预计总军费将达到15.5万亿卢布,比前一年增加了3.4%。这些钱大多投入到了武器生产和后勤保障上,军工企业不得不加班加点,增加了超过30万的新增工人。然而,巨额的军费支出也让财政压力日益增大。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的通胀率已超过8%,民生、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受到了严重挤压。养老金发放时有拖延,医院设备采购跟不上,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另外,俄罗斯国内的腐败问题也对战时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2025年7月22日,布良斯克州三名副州长因挪用边境防御资金而被捕。调查显示,本应用于建设防线的巨额资金被挪作他用,导致防御工事草草了事,给了乌克兰部队渗透的机会。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莫斯科政府立即介入,检察官对账单进行彻底审查,揭露出伪造发票的情况。此外,军工企业也出现了资金短缺,某些火箭炮制造商交付大量订单后,迟迟未能收到货款,企业的资金链变得异常紧张。俄罗斯经济进入了战时模式,虽然军工业有所增长,但民用行业却萎缩,汽车和建筑等领域的开工率下降,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仅为1.8%。
尽管这些调整看似高瞻远瞩,实则多是无奈之举。普京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不扩大军力,前线就无法守住;不投入资金,消耗就无法得到补充。然而,从长远来看,战时经济的运作往往是一种内循环。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战争中,而俄占区如顿涅茨克等地短期内无法创造出实际的价值,基础设施的重建也需要更多的资金。而且,俄罗斯还需要维持国民近卫军、联邦安全局和警察等强力部门的运作,不能让这些力量松懈。
俄罗斯的盟友虽然不少,但并没有一个国家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出手援助。根据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及其他合作伙伴的支持来看,几乎所有国家都选择了袖手旁观。首先,CSTO的核心成员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由于军队主要集中在国内进行反恐和维稳,它们的正规军规模较小,无法派兵参与大规模的海外战斗。亚美尼亚也在2024年宣布暂停其CSTO成员资格,理由是该组织未能协助其应对阿塞拜疆的进攻。即便如此,这些国家仍然参加了CSTO的演习,但焦点仅限于本土防御。白俄罗斯作为俄罗斯的亲密盟友,虽然允许俄军过境,但自己也难以抽调兵力支持乌克兰,因其边界面临着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压力,兵力无法抽调。
此外,其他的俄罗斯伙伴如印度、叙利亚和越南等,也都保持中立。印度虽然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军事合作,但在乌克兰冲突中保持中立,并未派兵参战。叙利亚也忙于国内的叛乱镇压,无法分兵出国。而越南则专注于南海巡航,也并未介入乌克兰局势。
这些国家之所以不出兵,主要是因为各自面临的内部挑战和外部压力。CSTO成员国不像北约那样团结一致,苏联时期的盟友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中亚国家的重点是国内反恐,亚美尼亚面临与阿塞拜疆的冲突,白俄罗斯更关注自身边境安全。即使俄罗斯没有正式触发CSTO的第四条款请求援助,其他国家也不愿轻易卷入这一场冲突,毕竟派兵出战将带来巨大的风险,且可能激怒北约。
这场持续的冲突,已经从2022年2月24日开始,到2025年10月,逐渐变成了一场消耗战。俄罗斯依靠高薪合同兵和军工企业的加班工作,能够保持前线阵地的防守,但其经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2025年军费已占到GDP的近7%,民生支出大幅缩减,超市物价翻倍,民众的生活困苦。而乌克兰方面,虽然西方援助源源不断,但也面临内部腐败问题,防空系统采购延误,社会信任危机不断加剧。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推移,西方的援助可能会因美国大选等因素出现变化,而俄罗斯则将继续孤军奋战。虽然通过扩军和加大财政投入来应对战争压力,但盟友的不作为使得俄罗斯的负担更加沉重,未来的经济可持续性也充满了疑问。最终,谁能够保持更强的资源和战斗意志,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