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网友在美版知乎Quora上提的这个问题,的确挺搞笑的。
这哥们儿问得挺有意思,就像在问,如果全世界都开始用筷子吃饭了,全球美食中心会变成中国吗?
此问题表面所谈及的是语言,而实质上关乎文化的核心领域以及全球的话语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截止到2025年8月,英文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者超11亿,而中文第二语言使用者是1.94亿。
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英文,这当然是个很宏大的设想,但文化中心的转移,可不是简单的人数加减法。
这里面包含着一整套极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法国设计师网友就说:
“我学中文是为了更好地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这很实用。但我获取全球时尚和设计前沿资讯,看的还是英文期刊,参加的国际会议工作语言也是英语。”
他认为语言是工具,不过工具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才是关键的,
几百年来,西方在科技、学术、金融和流行文化方面积累的庞大体系,其背后都是英语。
一篇顶级科学论文,最先考虑发表的平台乃是英文期刊;
一部欲在全球受欢迎的电影,好莱坞的英文制作体系还是典范。
再听听一位巴西的青年艺术家怎么看,他说:“我喜欢中国的山水画和瓷器,那种美学很独特。
但我和朋友们平时听的歌,追的剧大部分还是来自美国和英国。
文化的影响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吸引力,而不是靠多少人会说你的语言。”
文化输出的魅力,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想象。
中文文化产品正走向世界,不过要达到与英语文化圈那般具有全球吸引力,尚需时间来积累,这我们也不能自吹。
这时候一位印度网友的评论就显得有点尖锐了:
“别做梦了。我们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就是英语,这让我们无缝对接世界。
中文光是学习汉字就够劝退一大批人了,更别提文化上的隔阂。想靠人数取代英语的地位?先问问全世界的程序员答不答应。”
他的话虽然有点冲,但点出了一个现实: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个庞大而成熟的全球化平台。
从编程代码到国际航空管制,英语的“系统级”地位目前还难以撼动。
但这是否意味着一切都无法改变?当然不是。
历史上文化中心存在转移的情况,只是周期颇为漫长,学习中文的人数激增,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据中国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至2023年末,全球有超180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中文教学,
有超过3000万非第一语言的人正在学习中文,全球参加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累计已接近1亿人次。
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真实存在的人,是对一种新文化、新机遇的向往与接纳,
所以与其说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会发生平移,不如说世界正在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
未来英语也许依旧是全球通用的“基础协议”,不过中文会于更多领域成为重要的“并行协议”。
世界文化的格局不是轻易就能完全推翻重新构建,更像是在一张旧地图上,渐渐出现越来越多同样耀眼的新坐标。
而那个时候我们讨论的或许就不再是谁取代谁,而是如何更好地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和谐共存,彼此欣赏。
那么,你认为未来中文会在哪些领域率先成为重要的“并行协议”呢?
期待你的看法!
下一篇:原创 如果我是一只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