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全球第一,确实不缺美元、欧元或日元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并不缺乏外汇,为什么我们刚刚在香港发行了40亿美元债券之后,紧接着又要在卢森堡发行40亿欧元的债券呢?
有网友提出疑问:我国在境外为什么不多发行人民币债券?
南生告诉持有这种观点的网友们,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上,我国在境外不仅发行了大量的人民币债券,而且人民币在外债结构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开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折算美元约为24368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外债占比高达52%,而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在内的所有外币外债合计占比约为48%。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统计是从中国大陆(即人民币)的角度出发,因此港币也被计入外币范畴。从数据角度而言,不是未发,而是发了金额超过9万亿元的人民币外债,占据主导地位。
继续回答网友问题——既然我们已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发行美元债、欧元债来“借入”外汇呢?南生认为: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系列精明的战略考量。
首先,这是为了给企业“铺路”并确立“定价基准”。中国财政部在海外发行的主权债券,通常以极低的利率发行,这为所有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设定了优惠的利率参考。
相当于国家以其高信用为企业开路,能显著降低如华为、比亚迪、中石油等出海企业的融资成本。
其次,这是主动进行信用管理和赢得全球信任的方式。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接受检验,并以高透明度和严格的财政纪律展示自己,我们能够强化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近期在香港发行的40亿美元债券,获得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认购额;此前在沙特发行的美元债也出现数十倍超额认购。预计这次在卢森堡发行欧元主权债券,同样将受到国际资本的热烈追捧——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票。
第三,这有助于拓展金融“朋友圈”。选择在我国香港、卢森堡、巴黎、伦敦乃至首次在中东利雅得发行债券,是深化与当地金融市场联系的重要举措。
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元的国际投资者,也有助于拓展中国的金融合作空间,服务于整体国家战略。除了上述原因,在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同时继续发行外币债券,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考量:
那就是为了支持人民币“走出去”——要想在卢森堡、伦敦、法兰克福等西方主导的核心金融中心发行债券,进入他们掌控的庞大投资者网络,就必须获得当地监管机构和市场的接纳。
主动发行一定规模的美元债和欧元债,是一种“示好”和“融入”的姿态。这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对优质资产的需求,也有助于建立中国作为可靠发行人的声誉,为未来更多元化的融资(包括人民币债券)铺平道路。
这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性的金融市场交换
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立在西方体系下的国际金融中心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全球顶级的投行、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和基金管理公司。
定期发行主权外币债券,意味着我们持续与这个生态系统保持合作,让他们不断了解中国的发展故事,维持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热度”和“能见度”。如果完全退出这个市场,关系就会疏远,话语权也将随之减弱。
这体现了“两条腿走路”的智慧:风险对冲与战略互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外债是练“内功”,它关乎主权货币信用和金融自主权,是在构建我们自己的金融体系护城河,降低对美元的绝对依赖。
而发行外币外债则是练“外功”,它关乎全球市场参与度和地缘金融影响力,是在现有国际体系内灵活运作、为我所用,同时为人民币的最终国际化创造更友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绝不能因为人民币外债占比已超过一半,就放弃在国际主流市场中扮演关键角色。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人民币这个坚实的“压舱石”,我们才能更有底气、更从容地在国际金融舞台上运用美元和欧元等工具,实现更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
此外,我国持续发行美元债、欧元债和日元债,实际上也为未来实现更大规模、由中国主导的“债转人民币债”创造了条件与可能性——这可以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条“隐形高速公路”。
国际投资者通过购买中国发行的美元债、欧元债,首先建立的是对“中国主权信用”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可转移的——当这些投资者已经熟悉并信赖中国这个发行体之后,我们再向他们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同类产品时,接受门槛就会大幅降低,他们自然会从“信任中国美元债”过渡到“信任中国人民币债”。
我国发行的主权外币债券本身,未来就可成为直接转换的标的
例如,在债券到期续发时,我们可以提供人民币债券作为一个选项。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培育了一个庞大的、愿意持有中国债务的投资者群体。
当我国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开展大型项目合作时,就能更顺畅地设计融资方案:由对方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募集资金,而熟悉中国信用的国际投资者自然成为这些债券的购买方。
“人民币处在升值通道”是促使这种转换发生的关键催化剂——当人民币呈现稳健升值趋势时,持有人民币资产不仅能获得票面利息,还能带来汇兑收益。
这时,中国就可以与合作伙伴协商,向他们提供人民币融资或偿还方案,这对他们来说是“更具吸引力的选项”,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换言之,我国发行美元债和欧元债,远非简单的融资行为,而是一盘着眼长远的大棋。从短期看,是为了融入现有体系、建立定价基准、降低整体融资成本;从中期看,是在培育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信用的依赖和信任。
从长期角度来看,正是为了在时机成熟时,将这种信任和依赖顺利“兑换”成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从而主导一场静悄悄的“货币替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