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住院难前提是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秋末的郑州,气温骤降。
72岁的李大爷蜷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走廊的塑料椅上,,手里攥着CT片,指节因用力泛白。他患上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Ⅰ型呼吸衰竭,急需住院治疗,但呼吸科病房早已满员,急诊留观床也排到了三天后。“爸,要不咱们转院?”女儿红着眼眶翻手机,可附近几家医院的回复都是“床位紧张”。
老人咳得浑身发颤,监护仪的滴答声像倒计时。就在一家人濒临绝望时,急诊科主任突然走了过来:“有床位了!骨科刚腾出一间,您跟我来。”
这张突然出现的床位,源于郑州正在推行的“全院一张床”改革——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打破各科室之间的床位“围墙”,把全院床位作为一个整体来灵活管理、统一调配,实现患者跨科收治。
李大爷被转入骨科后,呼吸科的医生护士来回奔波,骨科配合调整治疗方案。24小时后,李大爷的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5%,脱离了危险。
“要不是这张‘共享床’,我可能见不到明年的春天了。”出院时,李大爷握着骨科护士的手哽咽道。
◎ 2026年底,郑州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望全面推行“全院一张床”模式/ 图:河南省政府官网
李大爷的故事,我国近年来推广“全院一张床”改革的一个缩影。病床,作为医院最基础的资源,“热门”科室床位资源经常供不应求,患者入院往往需要排队等待。如何将有限的床位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起来、缩短患者入院等待时间?
2014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率先打破科室床位壁垒,将855张普通床位纳入统一调度以来,全国已有超200家三级医院、50家二级医院探索这一模式(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医疗资源管理调研数据)。
北京、南京、广州、湖南等地已形成可复制经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通床位使用率从82%提至97%,急诊当天入院率超90%;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院区跨区收治2.3万人次,床位周转次数从38.75次增至45.6次。
郑州此次改革更激进。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加快推进“全院一张床”工作实施方案》,启动试点公立三级医院“全院一张床”管理,至2026年底,进一步引导并鼓励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该模式。
在不增加床位、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调配床位让患者住得下,“全院一张床”这一做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患者住院“最后一公里”难题。
但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患者、医护、医院的多重震荡。
◎ 网友分享自己亲人在该模式下不幸失去生命。/ 图:网友评论截图
李大爷是幸运的,可另一位脑外伤患者的遭遇,像一盆冷水浇在改革的热火上。网友发帖回忆:父亲因脑外伤致颅内出血,神经外科满床后被转到手外科。当晚11点,老人突然昏迷,手外科护士按常规巡视,没注意到颅内压异常;等神经外科医生接到会诊赶来,CT显示已脑疝,老人当晚离世。
“不是手外科医生不负责,是他们没见过这么多颅内出血病例。”帖子下,超千条评论都在问:“跨科收治,安全底线在哪?”
丁香园论坛里,一位匿名医生分享更惊险的案例:“我管的病人被分到其他科,夜间突发心律失常,值班医生不熟悉他的支架病史,差点用了禁忌药。”评论区炸成一片:“打破壁垒不能以牺牲专业性为代价!”
更现实的困境是“踢皮球”——有患者因住进非专科科室,保险以“科室不符”拒赔;有老人术后康复需要专科指导,接收科室护士只能干着急。
此外,医护人员也呈现出复杂情绪。
在郑州某三甲医院骨科,护士王媛的手机计步器显示:实施改革后,她日均走2.1万步,夜班时每小时在不同楼层穿梭3次。“以前只管本科室20张床,现在可能同时管心内、神外、呼吸的病人。”王媛翻出护理记录,上周她刚给一个骨科术后患者换了药,转头就要给隔壁床的糖尿病足患者处理伤口,“跨科培训时学了基础操作,但遇到复杂情况还是慌。”
◎ 多数网友对“全院一张床”模式并不认同。/ 图:丁香园报道截图
数据更刺眼:北京某三甲医院改革首月,3起因护士不熟悉跨科设备导致的操作延误;超70%试点医院医护反映“工作量激增但绩效没跟上”——有医生门诊量涨15%、管床数从12张增至18张,绩效仅涨3.2%。
“我们不是怕累,是怕累得没价值。”某外科主任直言,科室空床共享后,收入降了15%,“医生奖金少了,积极性自然受影响。”
正如北京市卫健委工作人员所说:“模式创新是好事,但若管理、培训、考核跟不上,反而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北京市护理协会2024年调研显示,仅北京就有1.2万名护士需专项培训。某市级医院院长私下表示:“我们测算过,要达到改革要求需新增30%的护士编制,但目前财政不予支持。”
改革更大的阻力还来自于科室的利益。患者虽然住在其他科室,但诊疗责任仍在原科室,这就容易在日常管理中引发患者归属的争议 。
收入计算方面,传统的绩效考核以科室为单元,实行“全院一张床”后,使得部分科室出现"消极共享"现象——故意放慢床位周转速度以减少共享。
南京二附院的探索被多地借鉴:患者收入70%归原科室,30%按护理难度分配给接收科室。改革后,医护满意度提升20%。“要让医生觉得‘多管床不吃亏’,护士觉得‘跨科护理有回报’。”中国医院协会原副会长方来英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
李大爷出院那天,特意给骨科护士站送了一束花。他说:“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还让我知道,大医院的床,不是哪个科的‘私产’,是属于所有需要它的人。”
“全院一张床”的本质,是用管理创新回应民生痛点。39深呼吸认为,它让等床的患者看到希望,让闲置的床位流动起来,却也在提醒我们: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资源的共享,更需要配套的培训、考核与保障。当信息化系统更智能、护士技能更全面、绩效分配更公平,这张“共享床”终将成为连接医患的温暖纽带,让每一次住院,都多一分安心,少一分焦虑。
毕竟,医疗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管好床”,而是“管好人”。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图虫创意
首图|锐景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