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曾改变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多次派兵征讨匈奴,并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这些胜利不仅包括收复了河套地区,还占领了关键的河西走廊,最终形成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的局面。然而,这些胜利只是西汉与匈奴长年战争中的一部分。到了汉武帝晚年,尽管他依旧多次发动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但屡屡失败,损失惨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局面? 从公元前116年到公元前101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逐渐进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双方的战斗几乎停止。和平的背后,是双方都经历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各自都需要时间进行休整。特别是汉朝,朝中两位重要的名将相继去世。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公元前106年,卫青也因病去世。与此同时,匈奴方面多次派遣使者来汉朝,希望恢复先前的和亲关系。但汉武帝并不看好与匈奴的和亲,他认为匈奴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并且一些大臣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也就是建议让匈奴向汉朝称臣。于是,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甚至发生了互相扣押使者的事件,矛盾进一步加剧。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亲自率领十八万大军前往朔方,意图向匈奴展示汉朝的威力,但匈奴单于对此并未作出让步,反而扣押了汉朝使者,最终宣告了和议的破裂。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但他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汉武帝又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大军进攻酒泉。李广利的军队虽然出发时士气高昂,但在战场上却未能取得胜利,甚至被匈奴包围,导致全军覆没,只有百余名壮士侥幸突围。此后,汉武帝继续派遣公孙敖和路博德出征,但同样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派遣李广的孙子李陵出征居延,李陵虽然获得了一些战利品,但最终也兵败,被迫投降匈奴。 面对接连的失败,汉武帝并未放弃。他在公元前97年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李广利、路博德、韩说分别领兵出征朔方、九原,而公孙敖则带兵出征雁门。尽管各路汉军与匈奴发生了激烈冲突,但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只得无功而返。公元前90年,汉武帝再次派李广利带领七万大军出征五原。虽然汉军在初期确实占据了优势,但由于李广利孤军深入,最终大败,甚至不得不投降匈奴。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晚年的这些战争屡屡失败呢?首先,经过前期多次激烈的战争,西汉帝国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人力,国力遭遇了严重削弱。其次,汉朝的名将逐渐凋零,曾在西汉军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卫青和霍去病相继去世,导致汉朝缺乏能够与匈奴单于匹敌的将领,军队的战斗力大不如前。 此外,西汉朝内部的矛盾也加剧了这一局面。在李广利的最后一次出征中,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当时,丞相刘屈氂与李广利有一定关系,他被处决,李广利的妻子也被逮捕入狱。前线的李广利得知此事后,情绪极为波动,军心大乱,最终选择了投降匈奴,导致此次出征的惨重失败。汉武帝意识到战争的巨大风险后,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宣布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开始集中精力恢复和休养生息。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汉武帝晚年的军事失败,既有外部敌人的压力,也有内部管理的漏洞。对于帝国的统治者而言,如何平衡战争与和平、保持稳定的内政与强大的军事力量,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