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教育部8问答详解
创始人
2025-11-12 20:03:07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跟小编一起来看——

1. 请介绍《意见》出台的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赢得国家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基石,是夯实强国建设根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布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意见》提出,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3.《意见》明确了哪些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围绕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建设教学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五是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增强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养。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分享中国经验,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4.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的过程,《意见》在推动各学段有效衔接、实现融合贯通培养方面,提出了哪些实施路径?

我们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加快建设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分阶段、系统化地帮助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同时,积极构建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的育人生态,引导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5.《意见》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及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创新举措?

我们将重塑课程生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开发一批优质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鼓励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实施方案,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在评价方式上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探索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确保课程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资源与环境是支撑科技教育深入开展的基础保障。《意见》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资源供给与环境建设方面,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持?

我们将从“硬环境”“软空间”两方面协同推进。一方面,加大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统筹利用校外实验室、科技场馆等资源,打造科技探究体验学习场景,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同时,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有效联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场馆基地、家庭社区等各方资源,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打造“百城千馆”工程,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小小工程师”计划,开展中小学探究实践“领航行动”。

7.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在师资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意见》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我们将从源头上加强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并在“国培计划”和暑期教师研修中设置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增强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养。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家及科技企业工程师等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打通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同时,依托科技教育云教研平台,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运用数字化手段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

8.为确保《意见》各项任务能够有效落地,接下来将如何推动贯彻落实?

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四个方面推动《意见》有效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科技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有效实施。二是统筹调配各方资金与项目资源,积极拓宽社会渠道,重点支持科技教育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及活动开展等工作。三是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开展科技教育动态监测。四是汇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积极支持并参与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快看数据|如何助力新中式产品持... 喝中式茶饮、拍古风写真……不少人正用新中式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为何离台风更远的浙江雨这么大? 过去24小时,除了直接受台风本体影响的台湾岛,浙江、福建沿海不少地方都出现大到暴雨,其中雨最大的站点...
临时设摊、外摆位如何设置和管理... 近日,黄浦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上海市黄浦区临时设摊实施意见》《上海市黄浦区“外摆位”实施意见》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