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胤禵没有造反,可以说他还是相对聪明的。自从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老八胤禩便不再信任他,甚至连京城发生的重要消息都没有及时告知他。作为一位没有任何支持的将军,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发动任何一场推翻雍正的行动。
虽然雍正顺利登基,但他的皇位并不稳固。在国内,雍正要面对“八爷党”的挑衅,外面则有老十四胤禵所统领的20多万西北大军虎视眈眈。尤其是老十四在军中的威望极高,屡次获得战功,因此对雍正的威胁最大。
那么,手握20多万军队的老十四,为什么没有发动叛乱,推翻雍正,取而代之呢?其实,即便老十四真心想造反,也没有机会。原因就在于他并没有完全掌控这些军队的指挥权,听起来很让人心痛,为什么呢?
一、老十四的军队指挥权只是战场上的权力
大清朝的西北准噶尔部长期以来是清朝的主要威胁。从康熙到乾隆,准噶尔部多次制造战乱,挑战清朝的统治,清朝也曾在与准噶尔的战争中吃过两次败仗。由于没有可靠的将领可用,康熙最终决定派遣老十四胤禵带领军队前往西北,因为他在军事上非常有才能,老十四指挥的主力部队也一直驻守在西北地区。
然而,清朝是一个实行皇权至上的封建朝代,兵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清朝的将领和平民士兵平时是分开的,彼此不太有接触。只有在发生战争时,皇帝才会派遣将领统帅军队,而将领和士兵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军事行动,且会有专门的监察官员监督。
因此,将领的兵权并不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而是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即使老十四拥有20多万军队,这些军队也归属于皇帝,老十四的军权随时可能被收回。他要是想造反,军队听从他的调动与否都成问题。即使士兵愿意听从,他能否顺利将军队调动到京城,也还是个未知数。相比之下,雍正身边的禁卫军更为可靠,老十四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二、即使起兵,后勤问题无法解决
虽然老十四有20多万精锐部队,但西北地区贫瘠,根本没有足够的后勤供应。大军的粮草必须由朝廷提供,如果老十四反叛,朝廷便会切断他的后勤供应。没有了粮草,军队很难坚持下去。
此外,雍正的亲信年羹尧在陕甘地区早已做好防备措施。为了防止老十四造反,雍正早就指示年羹尧在陕西、甘肃等地驻兵,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年羹尧不仅精通军事,而且也有着较强的指挥能力。即便他未必能击败老十四,但至少能够为朝廷拖延时间,尤其是在粮草问题上,年羹尧会首先切断老十四军队的补给。
为了防止老十四趁机造反,雍正早在康熙驾崩前就命令将西北大军的补给从每月一次调整为每日一次配送。这样,如果老十四真的起兵,西北军队的后勤供应将立即被切断,老十四的军队能撑多久根本无法预料。
三、沉重的罪名让老十四不敢背负
关于雍正如何继位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雍正可能篡改了康熙的遗诏。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遗诏被篡改的可能性并不大,康熙的眼光相当独到,他选择传位给雍正,并且这一选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果老十四发动叛乱,他不仅违背了先帝的意愿,还会违反大清的律法,成为千古罪人。这样的沉重罪名,显然不是老十四所愿承担的。造反的性质与争夺储君完全不同,造反意味着背叛和对整个国家的颠覆,后果更加严重,甚至会危及到家人。
老十四深知,雍正绝不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反叛者。考虑到这一点,他根本不可能冒这个险。
四、团队作战的重要性
在九子夺嫡期间,老十四与“八爷党”联手作战,但老八和老九都没有兵权,最多能指挥几百亲兵,根本无法构成威胁。而且,老八从未及时向老十四通报京城的动态,没有帮助老十四建立内应外合的局面,导致错失了叛乱的时机。
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在于,单打独斗是很难成功的,老十四身边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虽然他拥有20多万军队,但这些军队的士气不稳,尤其是涉及到造反这样的重大决策时,很多士兵不会冒着自己家人受到牵连的风险去跟随他。相比之下,雍正身边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尤其是他得到了十三爷胤祥的忠诚支持。
尽管老十四有勇气和战功,但缺乏有效的支持和稳定的军心。相较而言,雍正占据了舆论主导,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即使有很多人不满,雍正依然稳坐皇位,不会轻易受到威胁。
因此,老十四虽然拥有20多万军队,但他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推翻雍正,甚至回京之后,他的兵权也被完全收回,无法再指挥这些军队。最终,雍正将他囚禁,直到乾隆即位。
五、结语
如果老十四真心发动叛乱,能够带领多少将领跟随他呢?除了军心的问题,还有粮草补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人愿意为了一场内战,冒着家人遭殃的风险。即使老十四决心造反,也几乎没有成功的机会。最终,老十四只能选择回京奔丧,完全失去了在西北的影响力,无法推翻雍正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