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3日启幕以来,第七届深圳书展便持续着高涨的人气。连日来,位于深圳书城中心城西广场南北区的深圳书展主会场人头攒动,白天的阳光与夜晚的灯火交替映照着这因书而生的热闹风景。在线上购书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为何仍愿意走进一场线下书展?又能从中获得什么?
每个走进深圳书展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来自外地的谷先生是因为“偶遇”,他原本只是来深办事,却意外闯入了这片书的海洋。在他脚边,是整整三筐、价值三千多元的书籍,工作人员正忙着帮他打包寄回家。作为一名年阅读量50到100本的读者,谷先生坦言:“今天买的书估计一年都看不完。”“因为服务到位,层次够高,所以出手。”他简洁地概括了自己此次购书的原因。他比较过其他书展,认为深圳书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出版社全,且诚意足”。他还补充道:“线下有人与人的交流,可以探讨热点与经典,有买书过程的娱乐,而线上选书则显得枯燥,对书的了解也很粗浅。”与记者交谈过后,他又转身汇入人流,继续他的淘书之旅。
与谷先生的“邂逅”不同,来自揭阳的郑女士和儿子则是慕名而来。他们特意将逛书展规划进周末的深圳之行,最终,带着五本书心满意足地离开。“优惠力度挺大的。”郑女士算了一笔账,“打完七折还能再享受满减,一共花了两百多。”但比优惠更打动她的,是线下书展无可替代的体验感。“最不一样的就是可以直接翻读。如果书没拆封,工作人员也很愿意为我们开封试读。”
这里汇聚了最新、最热门的书籍。中信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乔女士介绍,他们此次带来了约800个品种,既有畅销佳作,也有刚刚出版的新书,还包括刚获评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和《要有光》。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发行部工作人员张黎明则表示,他们特别为深圳读者精选推荐《悠游长风》和《看的恐惧:韩松的异想世界》,这两部作品刚刚获得在南山揭晓的2025年“未来城市”优秀科幻文学图书奖。
这里不仅是新书的秀场,也是旧日精品的“寻宝地”。深圳市民王女士是书展的回头客,今年是她第二年逛展。去年她采购了十几本书,花费五百多元,今年她的目标是科幻和社科类的书籍。她分享了一个让爱书人欣喜的发现:“深圳书展不仅有新书,一些旧书也能找到。比如十年前2014、2015年出版的这种,我之前只能去孔夫子旧书网收二手的,这里却能收到一手精装书。”她轻轻抚过书角,补充道:“爱书的人比较介意边角包装的磨损,网上买书无法保证品相,但书展上的书都很完好。”
走进展区,读者不仅能看书、翻书,还能听人讲书。作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正热情推介《雪漠说老子:让孩子爱上〈道德经〉》,强调该书能帮助读者将经典智慧运用于日常生活;也有家长在现场与孩子朗读起绘本,享受亲子阅读的乐趣。此外,读者甚至能“闻”书——在“乐乐趣”展台,翻开《来,闻闻水果的味道》,用手轻搓书页,果香便悄然沾上指尖。
与许多设在展馆内的书展不同,深圳书展的主会场——中心书城西广场是一处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抬眼便能望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俯首即是人们静静阅读的身影。此外,多元的主题展区也丰富了逛展体验:文化休闲区设有咖啡摊位,有乐队现场演出,坐在草地上的观众还可以点歌互动。夜幕降临的六点半,“星光电影放映”单元准时奉上精选的国产电影……
我们走进书展,或是机缘巧合下的一次邂逅,或是心念已久的一场奔赴。而当合上书页、转身离开时,收获的不仅是心仪的书籍与实在的优惠,也是对人际互动的直接感知、对城市文化的亲身参与,是一次始于阅读、却远不止于阅读的体验。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詹裕敏/文 胡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