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四年(316),晋愍帝司马邺向汉赵政权投降,西晋灭亡,司马皇族司马睿衣冠南渡,在江东吴地延续司马氏的统治。匈奴贵族刘渊以复汉为名建立的汉赵政权虽然因灭亡西晋占据了中国北方,但在与司马晋南北对峙时逐步衰落并走向灭亡,除汉赵政权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并相互攻伐,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归纳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一、高门郡望,著述之志
崔氏是姜太公的后裔,一直都有族人活跃于历史长河,西汉初年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两支,并为著姓,两汉时出名士、经学家,在唐朝更是出过多为宰相,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崔鸿是高门士族清河崔氏的成员之一,凭借门荫入仕,在伯父崔光的熏陶下走上撰史之路。
崔鸿自幼聪慧博学,好读书,善著述,入仕后官运亨通,出任过北魏员外郎、给事中、司徒左长史、给事黄门侍郎,未来在病逝后北魏朝廷还追赠他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而与崔鸿顺畅的官运相反的是,此时的北魏虽然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北方归为一统,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对峙,但内部依然矛盾重重。
不过幸运的是,北魏皇帝们对修撰国史颇为重视,太和六年(482),崔光就受命与秘书丞李彪一起参与国史编纂,这一写就用了自己一生的时间,他当然不敢写的着急,尽管此时的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高度接受汉化的国君,但长辈崔浩曾在主持编纂的国史中因为直书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的屈辱历史,被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族诛,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崔浩的故事让崔光踌躇不前,不过却并未影响到崔鸿,而且崔鸿的志向更大,他不仅想要完成北魏国史,甚至想为西晋灭亡后建立的各种少数民族政权修史,尽管这些政权不过是伪朝,“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但崔鸿的著述之志便是将这些政权一视同仁,补全自己所在时代的全史。
二、散尽千金,成书百卷
太和十七年(493),拓跋宏假意南伐萧齐,实为迁都洛阳,并全面着手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崔光因参与了这项计划因此加官进爵。但崔鸿的心情就非常不美妙了,他从伯父那里得知到因迁都仓促,除要修撰北魏国史用到的史书尚存外,其余各国相关书籍都有遗失,似乎崔鸿的著述之志才开个头便要结束了。
困难并未阻挡崔鸿,自北魏宣武帝元恪即位之初,崔鸿便着手搜集诸国旧史,为了求取书籍,他散尽家财,“求之公私,驱驰数岁”,为了写成这部《十六国春秋》,崔鸿经常饿了上顿没下顿,“至于书写所资,每不周接”,当然了,困难还远不于此。
崔鸿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正统”,思虑再三后他还是做出了违背朝廷的选择:以晋为正统,补全“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的历史,共有百卷之多,虽然以晋为正统,但“不附正朔,自相君长”,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崔鸿尽量做到了不偏不倚。
加上序例一卷,年表一卷,《十六国春秋》共一百零二卷,在写到最后的蜀录时,因为久求相关书籍未果,崔鸿一等便是多年,甚至一度要放弃,“辍笔私求,七载于今。本江南撰录,恐中国所无”,还是宣武帝元恪给他找来了,直到正光三年(522),《十六国春秋》终于完成。
三、隐世不出,后世引用
书成后,崔鸿的心情是激动、喜悦,和无奈的,他已经经历了三位北魏国君,即使他们都是经过高度汉化的明君,可崔鸿依然担心再次发生崔浩国史之狱的故事,更担心影响已经是国之股肱但步入古稀之年的伯父会受到牵连,最终选择将著作隐藏。
正光四年(523),崔光病危,死前依然惦念着还未修完的国史,“史功不成,殁有遗恨”,向孝明帝元诩推荐了崔鸿,认为只有自己这个侄子能胜任,不过可惜的是第二年崔鸿就随伯父一同去了,崔鸿子崔混献上《十六国春秋》,孝明帝元诩睹物思人,将之珍藏于史馆,后来由于世间变迁,逐步失卷,最终百卷无存。
崔鸿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的人,他摒弃“贵中华而贱夷狄”的观念,客观公正记录西晋灭亡后北方建立的十六个政权故事,尽管仍有记录错误等缺陷在,但却是后世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还是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崔鸿呕心沥血,散尽千金,写成百卷,尽管因世间变迁尽数遗失,但崔鸿的著述之志得以留存并继续影响激励后世撰史之人,亦是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