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扶苏继位,秦朝的灭亡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可能会推迟几年或几十年而已。历史的走向并不会因为某个人或某个关键人物的出现而有所改变,许多事情的根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关键是这些问题何时爆发出来。
首先,回顾一下扶苏的背景。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应该是扶苏继承秦始皇的帝位,但在秦始皇临终时,宰相李斯和太监赵高篡改了皇帝的遗诏,将继位之人改为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后人称之为秦二世。秦二世继位后,赵高又策划了一场阴谋,导致扶苏被逼自杀。 《读通鉴论》中有言: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明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这段话表明了历史中许多王朝的兴衰更替,扶苏的悲剧也不过是其中一环。 那么,扶苏与秦二世究竟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较高,他性格仁厚,虽然有些胆怯,但在民众心中还是得到了相当的支持。当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扶苏曾为儒生求情,这在当时赢得了不少士人的好感。如果扶苏继位,相较于胡亥,他可能会更得民心。不过,扶苏的性格较为软弱,缺乏赵高、李斯那种权谋手腕,这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可能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这也为他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资治通鉴》记载:扶苏在得知自己被赐死的命令后,悲痛欲绝,甚至有自杀的念头。这种情感的冲击显现了扶苏的仁厚,但也暴露了他面对重大政治冲突时的无力。其次,如果扶苏继位,秦朝的政局可能不会像秦二世时期那样动荡不安。赵高和李斯等权臣不再掌握实权,许多贤臣良将也不会遭遇迫害。扶苏的统治有可能会带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若秦二世没有在位期间做出种种错误决策,秦朝的灭亡时间也许会延后。 然而,秦朝灭亡的根源并非仅仅是扶苏或秦二世的个人问题,而早在秦始皇即位之前,秦朝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就已经埋下。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新的军功制度虽然让秦国的军队变得强大,但也激化了新兴势力与传统势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战争结束后变得愈加突出,导致了内政的不稳定。李斯与蒙恬、赵高与张涵等重臣之间的纷争,直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因此,即便扶苏能够成功继位,他也难以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根本问题。而且扶苏虽然仁爱但缺乏治国的雄才大略,要想实现秦朝的复兴几乎不可能。 参考资料:《六代论》《资治通鉴》《读通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