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海南三亚某军港,中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入列。随着八一军旗授出,人民海军从此迈入三航母时代。这场仪式不仅是一场装备交付,更是一次国家实力的宣言——中国成为全球极少数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也是唯一在常规动力航母上实现这一突破的海军力量。
福建舰的战斗力堪称“脱胎换骨”,它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能在90秒内将一架歼-15T战斗机弹射升空,每日最大起降量高达300架次,对比山东舰此前9天起降570架次的纪录,福建舰的出动效率提升近5倍。
更关键的是,电磁弹射让歼-15T实现满油满弹起飞,作战半径大幅扩展;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得以登舰,使航母编队的探测范围延伸至数百公里外。这套“航母五件套”体系,让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形成攻防一体的作战能力。
三航母布局彻底改变了中国海军的战备节奏。按照“一艘维护、一艘训练、一艘战备”的轮换机制,现在中国能确保至少一艘航母常年处于部署状态。
双航母编队已能在西太平洋交替护航,三航母更可组成联合编队,实现防空圈叠加、舰载机互降,甚至开展对抗性演练。这种战力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指数级增长。
但三艘航母对中国而言只是“最低配置”。中国有18000公里海岸线,从东海、南海到印度洋的能源通道都需要保护;海外企业、侨民和贸易航线的安全更离不开航母护航。军事专家测算,要同时覆盖西太对峙、印度洋巡逻和中东利益维护,中国至少需要6艘航母才能实现常态化部署。
福建舰的突破性技术,为中国后续航母铺平了道路。电磁弹射系统可灵活适配歼-35隐身战机、无人机等各类机型,这种兼容性让未来航母的作战模式充满想象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与山东舰共同部署南海,深水海域更适合复杂战训,双航母的威慑力能有效遏制外部势力对台海、南海的干预企图。
中国航母发展走的是一条“跨越式”路线:辽宁舰解决有无问题,山东舰实现自主建造,福建舰突破电磁弹射。每一步都踩在国家战略需求的节点上。
中国不搞军备竞赛,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维护主权和海外利益的现实需求,决定了航母建设不会止步。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将舰载机推上云霄,中国海军已从“黄水守卫者”蜕变为“深蓝棋手”。这场转型背后,是一个陆权大国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