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最高的元帅”贺龙,在革命前期如此耀眼,为何在解放战争中不见踪影?
1916年,年仅20岁的贺龙身处动荡的时代,眼见家乡百姓深受封建军阀和反动势力的压迫,心中燃起了反抗的熊熊烈火。
当时,位于桑植县芭茅溪的盐税局,是反动势力盘剥百姓的据点,他们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
贺龙决定对盐税局发起突袭,他手持两把菜刀,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趁着夜色摸进盐税局。
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贺龙毫无惧色,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机智,成功夺取了敌人的13支毛瑟枪。
他以这13支枪为基础,拉起了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开启了自己的革命征程。
两把菜刀闹革命后,贺龙的队伍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他在旧军队中从营长一路晋升至军长。
然而,在旧军队的经历让贺龙逐渐认识到,依靠旧军阀队伍无法真正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多次兴起,但因依赖军阀队伍而屡遭失败,这让贺龙深感迷茫。
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贺龙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贺龙收到共产党人周逸群从黄埔军校寄来的进步书刊和信件,深入了解了广东时局、黄埔军校以及国共合作等情况,思想产生了巨大转变。
他由衷感叹:“只有找到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救中国!”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贺龙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
他拒绝了蒋介石给予的高官厚禄诱惑,如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西省主席以及南京大洋楼等,毅然率部参加并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
在土地革命及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屡立战功。
但令人疑惑的是,起点如此之高的贺龙,为何在解放战争时期,似乎没有什么耀眼的建树?
其实是因为,1947年,中共中央小河会议决定,贺龙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身份,统一领导陕甘宁、晋绥两个边区部队及后方工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西北解放战争。
当时,西北战场面临着诸多困难,部队的粮食、武器弹药、被服等物资短缺,兵源补充也面临挑战。
贺龙积极应对,指示各地成立兵站,保障野战军物资供应,向晋冀鲁豫解放区急调10万石粮食。
又整合军工企业,到1948年共建设14座军工企业,生产大量武器弹药。
1947年,贺龙在陕甘宁和晋西北等解放区,就动员了3万人参加野战军,5万人参加地方兵团。
到1949年6月,西北野战军已从小河会议时的3个纵队,发展成两个兵团、6个军、18个师22万人的大军,为西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期间,贺龙虽然正面战场的战绩没有此前那样突出,但我们不能忽略他在后勤方面的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
人民网《贺龙抓后勤》
上一篇:先进战机为何拦不住无人机?
下一篇:听听秋的声音仿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