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狄仁杰的一次决定,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名叫“李光弼”的人。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孩子最终会成为大唐复兴的关键人物。
李光弼的父亲名叫李楷洛,而他的外公则是李楷固。看起来,两个姓李的男人怎么会成了“哥俩”?这其中有些误会。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李楷固和李楷洛的关系,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并不是兄弟。虽然他们并非血缘兄弟,但很可能是同属柳城李氏。按照古代的“同宗不婚”原则,他们两家通婚无疑是违反了伦理规定,也因此算得上“乱伦”之事。不过,考虑到两人都是契丹族的后裔,且都假冒了姓李,所以他们之间的族源关系已经难以考证。
在武则天掌权的时期,李楷固参与了李尽忠的谋反活动,后来投降了女皇。然而,武则天对李楷固屡次重创唐军十分愤怒,决定将其处死。幸好,狄仁杰眼光独到,深知李楷固是个有才之人,于是极力劝说武则天留下李楷固的性命,并让他戴罪立功。李楷固不负众望,在随后的征讨契丹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被封为燕国公。而李楷固也将女儿嫁给了同样是契丹人的李楷洛,李光弼由此诞生。
李光弼年轻时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沉稳与严谨。他擅长骑射,酷爱读书,并且精通谋略,因此深得名将王忠嗣的赏识。王忠嗣,唐玄宗的干儿子,当时是最有影响力的边疆将领,独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王忠嗣曾预言:“李光弼未来定能继承我的职位。”
与王忠嗣同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安思顺,也对李光弼很是器重。他曾向唐玄宗推荐李光弼晋升为朔方节度副使,并准备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李光弼。然而,李光弼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他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官职,避开了安思顺。
安思顺当时在唐玄宗朝中地位非凡,他的门下培养了许多著名将领,李光弼为何如此“高看自己”呢?难道他看不起安思顺是因为他的粟特人背景?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李光弼对安思顺与安禄山的关系心生戒备。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正是安禄山的养父,这使得安思顺与安禄山有着非常紧密的亲戚关系。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安禄山必定会造反,除了唐玄宗。而李光弼显然预见到,若安禄山反叛,安思顺恐怕会陷入其中的漩涡,这大概是他不愿与安家联姻的原因。
果然,第二年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尽管安思顺本人并未涉案,但由于被同僚哥舒翰诬陷勾结安禄山,最终被唐玄宗错杀。若李光弼成为了安家女婿,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中兴第一功臣”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受到了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征召。虽然心中不愿,他却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前往。原来,李光弼与郭子仪早年都在安思顺的麾下效力,而当时两人互不看好,经常在同桌时用眼神互相“较劲”。当李光弼见到郭子仪时,他低声说:“生死全交给您了,只求您放过我的家人!”郭子仪则流着泪握住李光弼的手说道:“国家危急关头,哪能再谈个人恩怨?希望你我能放下前嫌,一起共赴国难。”
自那一刻起,李光弼走上了拯救大唐的征程。虽然郭子仪在名气上远胜李光弼,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李光弼的功勋无人能敌,因此被后世称为“中兴第一功臣”。
那么,李光弼究竟有何战功呢?
1. 嘉山之战
安史之乱初期,李光弼与郭子仪联手出兵,迅速收复了常山郡、赵郡等地。在嘉山之战中,他们成功消灭了史思明的数万叛军,给士气高涨的敌军带来了沉重打击。这一战,河北地区的豪强纷纷反叛,投向唐朝一方,李光弼成功切断了叛军与范阳之间的联系,准备直捣黄龙,摧毁安禄山的老巢。若计划成功,安史之乱或许在短短数月内就能被平定,但由于唐玄宗的失误与接连冤杀大将,叛军趁机反击,长安最终沦陷。
2. 太原保卫战
随着长安的沦陷,叛军势如破竹,唐朝岌岌可危。幸得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指挥平叛力量。叛军转而进攻灵武,重点进攻李光弼镇守的太原。太原城破败不堪,李光弼却以少数5000兵力守住了太原。他采用了出奇制胜的策略,弃修城墙,以攻代守,利用地道攻击敌人。叛军遭遇唐军出其不意的袭击,疲于应对。最终,李光弼利用敌军内部分裂的机会发动反击,斩首七万,成功守住太原。
3. 河阳之战
在河北局势不稳时,李光弼放弃了洛阳,集中兵力于河阳。战前,他在靴子里插了一把刀,表明决心:“若败,我必自尽!”而在决战时,他严格命令督战队,严惩任何后退者。李光弼的铁血作风震慑了敌人,最终在河阳战役中大获全胜,成功挫败了叛军进攻河南的企图。
4. 鏖战江淮
当叛军改变战略,集中力量进攻富饶的江淮地区时,李光弼继续挥兵在江淮一带与叛军以及农民起义军进行顽强作战。经过两年的拼搏,安史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李光弼也因此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李光弼从头到尾都是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李光弼的结局并不完美。尽管他在战场上的功绩无人能敌,但在晚年,他却因为政治斗争陷入困境。由于太监们的诬陷,李光弼对朝廷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最终选择以自守的方式来避免卷入更多的纷争。在唐代宗和郭子仪等人的反复宽慰下,李光弼始终未能恢复信任,最终因忧郁而去世,年仅56岁。尽管唐代宗未追究他,但在评定功勋时,李光弼被列为二等,远低于郭子仪的地位。
李光弼的军事才能无可挑剔,但在复杂的政治格局面前,他却显得心胸狭窄,未能如郭子仪那般以大局为重,最终错失了更大的名利与荣光。这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