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幕,分数公布。
站在人生的关键岔路口,琳琅满目的专业、亲友殷切的期望、瞬息万变的就业前景,还有那萦绕心头的「选错毁一生」的焦虑,都反复让眼前这份志愿填报书显得愈发沉重、严肃。
1148万考生们停下了笔,但更深远的人生课题才逐渐拉开帷幕。
高中结束后,人生似乎不再是过去那样需要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黑的赛道。与此同时,如今的世界似乎愈发下沉,已有秩序不再稳固,旧的意义正在被消解。徘徊在少年与成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高考生,正在体验着复杂的撕裂。当惯性的少年枷锁还在向后拉扯,愈发不确定的世界大门却前所未有地向我们展开......
志愿填报看似只是一次专业选择,实际上却浓缩了太多有关人生深层的焦虑与期望。
多年后,当我想起当年那个在迷茫、困惑中半推半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的自己,多么希望那时候有人可以告诉我:比起「选什么专业」,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选择」——这才是高考后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老师曾这么建议年轻人:毕业之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家啃老三年,慢慢寻找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句话乍听起来有点惊世骇俗和不接地气,但却点出了这代年轻人的痛点:为工作的无意义感和不认同感所困,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所以专业,重要也不重要。一方面,不同行业的薪资待遇、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差别很大,所以专业的选择很关键。
但另一方面,转行也是很普遍的事情:麦可思《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约为60%,这意味着近四成人初入职场就踏入了‘非本行’,考研大军中跨专业比例已攀升至38%。这组数据并非「选错」的证明,反而生动诠释了「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人生路径是流动的,兴趣和能力皆可培养,选择本身也是一个动态调整、持续探索的过程。
因此,高考志愿是重要的起点,但绝非不可更改的「终身判决书」。
1 了解自己,顺应内在需求
孔子曾经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常常被误解。但其实孔子的本意与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有相通之处,是想告诉大家应该顺从自己的内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能妄自菲薄。
西方文化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对照。格林童话《夏娃的孩子们》中讲到,上帝根据夏娃的孩子们各自的特长,给予了Ta们不同的祝福:有的做商人,有的做公爵,有的做车夫,有的做鞋匠。
现代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也曾科学地指出:满足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三大需求的选择,最能激发持久动力与幸福感。其中,自主感与胜任感意味着:按自己意愿选择、相信自己能做好。这提示我们,主动探索自我,是面对选择时找回「主人翁」姿态的第一步。
你可以为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排序,筛选出你人生中最核心的3-5项驱动力,或回顾引发你心流体验的活动类型,对自我进行探索。
如果喜欢大自然、热爱植物的学生如果选了要与数字打交道的会计专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少了一位优秀的植物学家,多了一位郁郁寡欢的办公室白领。
在专业选择上,请向内倾听自己的声音,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让内在的热情去引领自己做选择。
2 了解社会,顺应时代发展
当然,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也一定要向外关注社会的需求。
首先,我们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去了解哪些领域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哪些领域的人才是市场所重视的。具体地,可以多跟相关专业的前辈沟通,也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查找分析各行业的调研报告。
其次,以家庭为单位的考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家人对自己的期待是需要尽早帮忙养家糊口,那么行业薪资高、就业面广,或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就要划为首选。
如果家人的「要求」与自己的「渴求」产生了较大的分歧,那么可能会涉及到「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归属感(与重要Ta人连接)与自主感、胜任感的冲突。为了应对这一课,「如何沟通」的技能就成为了这堂课的重难点。
你可以尝试「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清晰表达你的探索与感受。例如,「我对xx很有热情,因为......,我担心如果选xx会......」寻求理解的终点不是争对错,而是共同寻求交集点。是否是否存在能兼顾你自主、胜任的核心需求与家庭核心关切的现实稳定性的选项? 例如,热爱艺术但关注就业,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管理或许是桥梁。
学会在关系中协商,是成熟面对选择的第二堂必修课。
3 寻找内外交集
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交集,我们内心的小火苗才能驱动我们在这世界上持续前进。
这些年,曾经有文科状元从港大退学重新考入北大学习中文,也有浙大化学硕士重新高考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Ta们的故事不仅是勇气的赞歌,更是实践「如何选」的范例——发挥成长型思维、倾听内心声音,并最终找到了那个能激发自己内在动力的「交集点」。
如果一时难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职业咨询或是专门的高考志愿咨询。
你的专业,并不全然决定你是否能够「成功」,也不能决定你今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在专业上做选择,但没有必要纠结太久,因为这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
笔者转专业这么多年来,常常有朋友问我后不后悔。有的朋友好奇我有没有因为收入下滑而后悔转专业,也有的朋友疑惑,如果能穿越回去重新选择,我会不会直接报考心理学而不是计算机专业?我的答案从来没有变过:我都不后悔。
就像那首经典的小诗《未选择的路》所暗示的一样,不管选择哪条路,都意味着有所收获也有所放弃。
但不后悔并不意味着不遗憾。记得高考完第二天,我在学校门口的早餐摊吃包子时,顺手去旁边的报刊亭买了份报纸来对高考答案。于是我的心情瞬间变得忐忑不安,那顿包子自然也没能吃完。如今在他乡漂泊多年,原先习以为常的家乡风味的包子对我来说竟成了奢侈品,学校门口的早餐摊和报刊亭也早已消失不见。
所以说,若真的能够穿越回过去,改变一些什么的话,我希望当时的我,不要去对高考答案,而是专心吃完那个包子。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就真实地活着。只要活在当下,年年都是丰收年。
面对人生这第一次重大选择的「实战演练」,或许有些考生正深陷迷茫与内耗:也许是害怕承担「选错」的责任,也许是担忧辜负家人的期望,又或是困在海量信息中无从下手……这些无形的压力,往往让本应充满希望的志愿填报过程,充满了焦虑、纠结,甚至引发家庭冲突,反而模糊了真正重要的自我声音。
正在阅读的你,是否也在经历类似的困扰?下面几道简单的自测题,可以帮你初步觉察:
● 你是否花费了巨量时间反复对比专业信息,却越查越迷茫,感觉每个选择都有缺陷,导致迟迟无法做出决定,甚至影响正常作息?
● 一想到志愿填报或可能的未来,你是否经常感到明显的身体不适(如胃痛、头痛、失眠)或强烈的情绪波动(如莫名烦躁、低落、甚至因小事暴怒/暴哭)?
● 当你试图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时,是否总是不欢而散,或者最终选择了沉默妥协,把委屈和不满闷在心里?
如果以上问题,你的回答多数是「是」,那么很可能,志愿选择带来的压力已经超出了你的舒适区。如果这些困扰正切实影响你的情绪状态、决策效率或家庭关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支持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心理咨询并非替你决定「选哪个专业」,而是帮助你更清晰地梳理内心的核心需求与价值观,减少决策迷雾;学习管理伴随重大选择而来的焦虑、压力等强烈情绪;掌握更有效的沟通策略,化解与家人的分歧,寻求理解;培养面对不确定性和做出选择后的心理韧性。让这高考后的「第一课」,成为你学习如何智慧应对人生选择的起点。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如果你有咨询的需要,欢迎预约。安慰记一直在大后方Zhào着你!
【安慰记,用心理学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不定期送书、抽奖)
🌲回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
🦄回解梦 参与科学地解梦,限时免费中
🧭回指南 免费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伴侣咨询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