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先是哈佛、耶鲁等西方大学,后是复旦、川大等中国高校,不约而同开启了文科缩减计划。
再加上最近两年的人工智能狂欢,以及上演了百年之久的“科学压倒人文”,一时间“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
面对文科的衰落,特别是对艺术学科的贬低,捍卫者总是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去捍卫。然而,这种辩驳,大而无当,甚至略显无力与苍白。
透过《艺术:让人成为人》《艺术的故事》《西方艺术三万年》《中国艺术与文化》四本艺术通识经典,我们可以一窥艺术的四大价值。
这四大价值,条条指向人自身,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抵抗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泛滥的武器;更是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落到实处,捍卫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价值一:远离与重新思考人生
▲《我们从哪里来》|高更
“忙”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为了学业、工作或房子,很多人忙到懒得给父母一个电话,忘掉相爱和结婚的纪念日,忙到朋友发小间的友谊早成了墙角尘封、破旧的伞……
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常态,恰恰是不正常的。忙碌、无趣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变得自失、异化和愚昧,本末倒置。
艺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陌生化。陌生化,就是制造“幻觉”,能让我们远离无趣的日常生活。
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能把人带入意象的幻境,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舞蹈,是陌生化的动作,能把人带入曼妙的世界,宛若游龙,翩若惊鸿;绘画,是陌生化的形象,能把人带入视觉的幻象,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丹心画不成;音乐,是陌生化的声音,能把人带入旋律的异邦,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戏剧、小说、雕塑……莫不如是。
总之,陌生化的艺术,能让麻木、机械和自动化的生活变得奇特化、新鲜起来,从而恢复我们对生活、人生的感受力和诗意感;其次,陌生化的艺术还能不厌其烦地敲击我们自身的无根、平庸和异化,迫使我们“震惊”,重新感受和思考人生的真谛,重回人本然存在的根基。
价值二:批判与救赎现实
▲《宫娥》|委拉斯开兹
艺术制造陌生,但绝不远离生活。
恰恰相反,艺术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批判现实,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发起质疑。
现代电影,如《一次别离》《一一》,喜欢质疑生活的意义,生命真的必须如此吗;古典戏剧,如《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喜欢追问“正义”“命运”“苦难”的终极意义;西方音乐,如巴赫与莫扎特,常“探讨”灵魂是应更加理性还是感性;东方诗歌,如陶渊明、苏东坡,则常叩问自然,面对世俗的纷扰与自然的呼唤,自我该何去何从?
总之,面对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艺术总是否定,而非肯定。
1949年,美国文豪威廉·福克纳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甚至如此说道“对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占领他工作全部时间的,应该是人类内心那些古老的真理——爱、荣耀、怜悯、自豪、同情和牺牲……他必须铭记这些真理,否则他写的就不是爱而是情欲,写的失败里,没有人失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写的胜利里,看不到希望,悲悯和同情,写的哀伤里,留不下真正的伤痕。总之,他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内分泌。”
这个对现实的否定,实质就是对“自由”的呐喊,对“救赎”的呼唤。
价值三:延长与拓宽生命
▲《铁匠铺》|勒南
庄子曾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对人生而言,时间是最大的敌人,谁也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宿命。
但人又有保持尊严的方式。人可以依靠回忆、冥思、做梦达致精神胜利。物理时间是一定的,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却可因诗意的“怀旧”变得无限。
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就是钟爱时间,尤其喜欢讲述过去,而且是无数人的无穷个过去。电影理论家巴赞称之为“木乃伊情结”。
戏剧《荷马史诗》《凯撒》,是英雄奋天斗地的一生;小说《红楼梦》《百年孤独》,是百年家族兴起陨落的一生;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诸神的黄昏》,是诸神陨落的一生;
电影《一一》讲述了老中青三代人的一生,导演杨德昌借角色胖子之口说道:“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了延长了三倍。”
小说《活着》全书是主人公福贵的回忆,在回忆中,福贵仿佛和逝去的亲人再度聚首、生死相依,而自己衰老的身躯也一下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作者余华甚至认为: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而回忆过去的生活,也就是为了再活一次。
总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艺术却能让有限的生命“重活”一次。
价值四:平衡与融合思维
▲《基督下十字架》|鲁本斯
一般而言,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和审美三种。
认知依托理性追求“真”,发展人的智力;道德依托实践追求“善”,发展人的德性;而审美则依托体验追求“美”,发展人的情感。
艺术的第四个特征,是感性,通过“审美”掌握世界。在这个追求美的过程中,艺术能改善人们的认知与道德。
其一,艺术审美可以带来内心的和谐与自由,这是认知思维很难给予的。朱光潜就曾发现,只有画家才会关注一棵松树的颜色、形状、美,而不是像科学家、商人那样只看到松树的“功利”效用。
其二,哪怕从“功利”角度讲,感性思维的训练也有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爱因斯坦是小提琴高手,杨振宁特别钟情中国古典诗歌,科学革命时期的很多科学家本身就是伟大的艺术家。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其三,艺术审美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情感培育。思想家席勒就曾说,美的教育,能培养我们感性和理性整体达到和谐。蔡元培也认为,美育有代替宗教的可能。
总之,审美体验和认知思维、道德实践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全面性。艺术不仅是人成为完整的必备条件,甚至能让人成为一个无限的人——超越、超脱与超然。
艺术的确有大用,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意识到艺术的价值,不仅需要广泛艺术欣赏,同样需要常识、理论、历史的知识。
为此,诚挚推荐“读懂艺术通识四书”,四本书,涵盖艺术通识、东西方艺术史,是一套读懂艺术的绝佳套装。,即可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