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宛松 杨文全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就广泛深入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作出鲜明强调,同时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指引方向。
从井冈山到古田,从瑞金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揭示了群众路线的真谛和精髓。
群众路线历经革命战火淬炼、和平建设筑基、改革开放锻造,其核心价值在于永不脱离群众、永远依靠群众。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常态化为抓手,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为作风建设立下铁规矩、硬杠杠,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正风肃纪的作风建设新征程。在八项规定持续改变中国的宏伟实践中,探索走出网上群众路线这一新路径——作风上,干部主动触网、精准问需问计问效成为常态;机制上,“领导留言板”、12345热线等载体构建起“留言—办理—反馈—评价”流畅链条;理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群众工作向网络场景、线上渠道、数字手段延伸。
然而,在纵深推进作风建设的当下,实现并保持群众路线“常在线”仍面临挑战。现实工作中不乏,一些地方和干部将“常在线”喊成空口号,将“常态化”做成表面功。群众路线在智能时代的“断线”“掉线”现象,暴露出作风建设与群众工作衔接中的短板。“常在线”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中“掉线”“落空”,症结何在?
思想根源上,是宗旨意识结合工作实践落实“欠力道”。有的错误将线上互动视为“额外负担”,在落地上“打折扣”;有的停留于“键对键”表象,却忽视“心连心”投入,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担当。这种思想“掉线”“掉队”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在一些互动平台上,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的回复长期是“已转交办理”“正在协调”,回复搞复制粘贴,问题却一直“挂线”、久拖不决。“已回复”“已受理”的“第二只靴子”落不了地的背后,是群众诉求被敷衍塞责、遭遇推诿扯皮,线上“秒回”与线下“拖办”“不办”形成鲜明反差。
制度支撑上,刚性约束缺失让群众诉求“石沉大海”。一些地方虽然搭建了各类线上互动平台,但回应时限不清、责任主体不明、办理标准模糊等问题普遍存在。本地平台建而不用、用而不到位,现成的平台又不充分使用,导致一些群众留言被“踢皮球”。这种“制度虚化”导致线上群众工作渠道看似畅通,实则运行随意性强,缺乏长效化的硬约束。个别地方一度建立的民意收集机制因缺乏刚性制度保障而逐渐停摆,沦为“活动一阵风、过后一场空”。
群众路线“常在线”,关键是要注入刚性力量、扭转考核导向、扩大服务普及。
注入刚性力量。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对于群众留言诉求,需订立明确的回应时限、清晰的办理标准、严格的考核评价,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鼓励各级干部善用大数据分析留言中的共性难题与热点焦点问题,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治理。同时,将网络素养、舆情应对、数据分析等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课程,提升运用数字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扭转考核导向。建立“问题实际解决率”“群众真实满意度”考核指标,摒弃“唯回复量”考核,坚决杜绝不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花式索要”群众满意评价。打通线上线下壁垒,构建线上高效受理、线下联动核实处置、结果及时反馈的业务链和工作机制,确保在虚拟世界提交的诉求在现实世界落地有声。
扩大服务普及。持续推进线上平台适老化、无障碍技术改造,提供大字版、语音交互、智能辅助等贴心功能,降低使用门槛。持续推进基层工作部门和基层干部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对于不具备使用数字设备、智能设备条件的群体,宜采取“现代+传统”结合的方式,确保群众工作全覆盖。
作风建设既要常态化,也要长效化;群众工作既要“用好网”,也要“常在线”。正确把握作风建设永恒课题,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主动驾驭科技革命浪潮,持续深化网上群众工作创新实践,筑牢制度根基,在奔涌的数智时代筑就一座座党和人民的“连心桥”,让穿越历史长河的“生命线”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勃勃生机,不断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