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付一夫为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政策聚焦下的生产性服务业战略定位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日渐突出,正在从传统的辅助性产业跃升为引领产业升级、驱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就已明确强调,要“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将其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紧密相连;而不久前,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再次提到要“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凸显出对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重视。
正因如此,深入理解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充分释放其发展潜力,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产业功能视角划分的中间性服务部门,其核心定位是为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活动提供专业化支撑,而非直接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虽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界定,但本质上均指向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商品和服务进一步生产的关键投入要素。
从我国官方界定来看,国家统计局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中明确其涵盖16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348个行业小类,核心领域包括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业等。这些领域贯穿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全链条,构成了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
相比于其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独特性:
其一,专业属性突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核心投入品,通过专业化服务解决生产环节的复杂问题,如研发设计的技术攻关、金融服务的资本配置等;
其二,产业融合度高:生产性服务业并非独立存在于生产链条之外,而是深度嵌入从研发、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成为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引擎和介质;
其三,创新活跃性强: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不断涌现平台化、数字化等新业态,如工业互联网服务、供应链金融等;
其四,带动作用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服务扩散效应提升关联产业效率,形成“服务赋能生产”的乘数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行业存在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双重属性,如快递服务、电信服务、法律服务等,需根据服务对象和功能进行具体区分。这种跨界特征也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广泛渗透力和灵活适应性。
为何要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只因其在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能够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生产性服务业正是技术创新扩散与转化的关键载体。作为信息技术浪潮中受益最多的行业之一,生产性服务业承担着“新知识承载者和扩散者”的角色,能够将人力资本、新知识和新技术对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传导到下游产业。在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
例如,工业设计企业针对制造业痛点开展的专项研发,能够直接提升产品性能与附加值;科学研究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加速了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的转化;信息传输与信息技术服务则为技术扩散提供数字化渠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用目的技术通过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快速渗透到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中,推动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等等。
更重要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科研机构创造的前沿知识多以隐性形态存在,通过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服务环节,与企业内部知识体系融合创新,形成可产业化的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对产业体系的知识溢出效应。这种知识共创机制,极大提升了整个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创新动能。
其次,能够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是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与优化配置,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价值链重组和平台化运作,往往能够成为要素配置的“优化器”。并且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而生产性服务业正是推动这一组合优化的重要力量。
具体在价值链层面,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推动要素重组。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逐渐打破“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使自身聚焦核心能力建设。而研发外包、物流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形态的普及,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通过专业化服务提升了要素使用效率。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能够将制造业库存周转天数大大缩短,显著提高资本周转率。
不仅如此,在平台化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了高效的要素配置生态。各类服务平台串联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连接人、机、物等生产要素,实现柔性供给和数据要素贯通使用。例如,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信贷,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通过供需匹配算法,提升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实现了设备、数据、技术等资源的跨企业共享。这些平台化服务模式,让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充分释放生产力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支撑。
再次,能够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黏合剂”,可以通过全链条赋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其作用贯穿产业链上下游,在上游通过研发、信息等服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下游通过物流、营销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全链条提质增效的格局。
对于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与之深度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有研究表明,无论从外部购买生产性服务还是自身相关岗位的增加,都会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而在具体实践中,这种融合已形成多元路径:例如,装备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通过提供运维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等延伸价值链;软件企业为制造业提供定制化工业软件,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节能环保服务机构为高耗能企业提供绿色改造方案,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工业机器人企业配套的运维服务,不仅提升了设备使用效率,更通过数据反馈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形成“制造→服务→创新”的良性循环。
而对于农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是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具体而言,农业技术服务提升了种植养殖的科学化水平,物流仓储服务解决了农产品流通损耗问题,金融保险服务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这些服务的介入,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完善了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后,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培育开放发展新优势。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这无疑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其发展不仅能直接扩大服务业规模,更能通过赋能一二产业间接推动结构升级,形成“服务引领生产”的新型产业格局。
而在开放发展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自立自强,也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近年来,我国本土生产性服务投入占比明显上升。同时通过引进国际优质生产性服务资源,如高端研发服务、专业金融服务等,能够倒逼本土服务质量提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境融合度不断提升,我国通过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步从“制造大国”向“服务+制造”的强国转型,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还能通过激发内需潜力、扩大社会就业等途径推动高质量发展。例如,专业服务的普及降低了创业门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服务的推广拓宽了市场边界,促进了消费升级与生产升级的良性互动;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则为劳动力结构转型提供了支撑,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协调格局。
实践路径:推动发展需把握的三大关键维度
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想要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业的赋能效应,应当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处理好关键关系,构建良好制度环境,继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内部协调层面,需把握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关系。要知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非要取代制造业,而是要通过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践中应避免将二者对立起来,要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导向,在投资偏好、要素投入、市场准入等方面破除制度障碍,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例如,通过设立产业融合示范区,推动研发设计、工业软件等服务机构与制造企业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对外开放层面,需把握好生产性服务业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自立自强是发展根基,要加强关键核心服务技术攻关,提升本土服务机构的竞争力;开放合作是提升路径,要合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提升跨境服务融合水平。具体应采取分类施策策略,对高技术行业重点依靠国内自主创新,对效率导向型产业则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自主可控+开放共赢”的发展模式。
政策保障层面,应构建导向鲜明、有力有效的支持体系。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二是推进数字化转型,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在服务领域的合规流通与应用。三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加强标准建设,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指引。
总而言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转换器”。通过催生技术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经济结构等多重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正在为新质生产力及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只有深刻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价值,科学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充分释放其赋能效应,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行。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