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失败导致了许多国军士兵的无路可走,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军,他们无法跟随蒋中正逃往台湾,只能自谋生路。一部分士兵逃往缅甸,形成了当地的势力,而更多的人则逃到了香港。
这些国军的境遇非常惨淡。虽然香港接纳了他们,但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刚开始,他们只得蜗居街头,艰难生存。香港的繁华与他们的落魄形成了鲜明对比,久而久之,这些国军开始心生不满。他们回想起自己曾是国民党的一员,过着吃香的日子,而如今却落得如此凄惨的境地。心中的不平衡让他们开始闹事。
于是,很多人开始结伙,在街上抢劫、打架,甚至与警察发生冲突。香港的警察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这些国军不是普通的地痞流氓,他们甚至武力强于香港警察,每次抓捕行动都遭遇很大困难。看到自己的行为没有受到太大惩罚,这些国军的气焰更加嚣张,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小团体。当地政府迫于压力,最终为他们建立了难民营,希望这样能让他们安定下来。
然而,难民营并没有让这些国军收敛,反而成为了他们聚集的温床。虽然提供了暂时的栖身之地,但营地条件极为简陋,卫生差,设施匮乏,且入驻的国军人数迅速增加,很快达到了两万多人。食物短缺,盗窃、打斗成了常态,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导致130多名市民受伤。由于这些国军的暴力行为,当地居民对他们越来越不满,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和一些曾经的将军站了出来,决定联合这些国军,打造一股有影响力的势力。这时,毛人凤得知了这个情况,决定利用这一股力量,于是派出军统特务葛兆煌去香港,策划并领导这支力量。葛兆煌通过一些小恩小惠拉拢国军士兵,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组织,并命名为14K。这个名字既代表他们如黄金般坚不可摧,又象征他们是国民党的遗留下来的力量。
在葛兆煌的带领下,14K迅速发展壮大,渐渐成为香港的一股强大势力。最初,这些国军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小打小闹,但随着实力的壮大,他们开始涉足更大规模的犯罪活动,比如收取保护费、处理仇敌、地下赌博、卖淫以及毒品贩卖等。作为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他们执行任务得心应手,赚得盆满钵满,势力迅速扩展。
随着资金的积累,14K开始改变当初的难民营,拆掉破旧的草屋,建起了高楼大厦。他们甚至通过金钱和美色收买警察,保护伞的形成使他们更为猖狂。面对这股不断膨胀的势力,当地政府虽然感到头痛,但也无能为力,只能选择放任。
葛兆煌的事业达到顶峰时,然而,1953年他去世,将这份事业传给了儿子葛志雄。14K进入了真正的鼎盛时期,葛志雄带领14K不断扩大势力,打压其他黑帮,甚至与香港的另一个帮派——岳东帮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终,葛志雄凭借200人打败了超过400人的岳东帮,成为了香港的黑帮老大。此时,14K的成员已达到20万人,成为全球华人三大黑帮之一。
不过,盛极必衰。1956年双十节,14K成员为了向蒋中正表忠心,开始在香港大街小巷张贴标语、乱插旗帜,挑衅政府。一开始,政府并未干涉,但当他们把标语贴到警察局门口时,事件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强烈反应。政府开始清理标语,而14K的成员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随即召集人马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葛志雄要求政府进行赔偿,提出的条件让政府极为不满:要求放鞭炮道歉、悬挂蒋介石的画像,甚至要求工作人员下跪。政府拒绝了这些要求,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政府终于意识到,如果再让14K继续发展下去,香港将陷入无法控制的局面。于是,派出警察试图震慑14K,但不料遭到了围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冲突,警察甚至动用了催泪瓦斯。葛志雄带领14K的成员不依不饶,继续在香港各地暴乱,甚至在学校里闹事,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恐慌。
局势失控后,香港政府请求英国支援。英国迅速派遣兵力前来镇压,但14K的成员表现出了极强的抗击力,甚至在战斗中一度占据上风,造成了英国装甲车的损坏。最终,香港政府只能动员市民组成自卫队,经过艰苦努力,局势才得以稍微稳定。
经过这次暴乱,香港当局意识到14K的严重威胁,开始全力打击该组织。首步是清除与他们勾结的腐败警察。香港政府成立了廉政公署,彻底打破了14K与警方的关系。没有了保护伞,14K迅速走向衰退,最终在香港覆灭。
14K的兴衰与其早期国军士兵的混乱和无纪律行为密切相关。他们肆意压迫百姓,危害社会,最终成为了香港人眼中的公害,覆灭也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