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国、印度、苏联、越南等曾经在中国面前遭遇重创的国家,菲律宾的态度则显得特别挑衅,而中国对此的应对,却显得格外克制和理性。当菲律宾的船只再次闯入仁爱礁附近的海域时,中国海警毫不犹豫地通过水炮进行驱赶。这一幕自2023年起就不断上演,仿佛上演着一场没有尽头的“猫鼠游戏”。尽管中国目前在南海的表现远比过去更为克制,但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战略考量。
要理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应对策略,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战略视角出发,而不仅仅是从军事层面来看待这场看似不对称的对抗。
回顾历史,1950年新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成功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展示了“以战止战”的古老智慧。那场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战略安全空间。但今天的南海争端,与当时的陆地边界战争是截然不同的。朝鲜战争关乎国家生死,而南海争端则更多涉及海洋权益的保护。基于这种本质差异,现如今中国的应对策略有着明显不同。
国际法专家指出,中国在南海的执法行动严格遵循“比例原则”,即反制措施与挑衅行为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2023至2024年间,中国海警在南海执行了400多次执法任务,然而没有一次使用致命武器,这种克制展现了中国对国际法治的尊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构建长期的和平环境。到2024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已进入关键阶段。虽然这一过程进展缓慢,但一旦达成,将为南海的和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在静夜史看来,中国的克制背后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首先,海洋争端具有独特的地理特性。南海的岛礁分布广泛且远离中国大陆,若想完全控制这些岛礁,可能需要部署至少3个航母战斗群和200多艘舰艇,这远远超出了当前中国海军的实际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凭借83艘大型海警船,已经以更低的成本有效地维持了在争议海域的常态化存在。
其次,国际舆论也对中国的行动产生了影响。2023年,美国智库发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南海岛礁上建设了军事设施,这些设施虽然增强了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但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海警力量而非海军来应对菲律宾的挑衅,更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国际争议。
此外,经济互联的考量同样至关重要。202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6.41万亿元人民币,东盟已经连续四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如此紧密的经济关系下,任何军事冲突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中国的南海策略,也可以看作是兼顾经济与安全的大棋。
中国在南海的应对,体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具体来说,这一安全观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执法先于军事:自2018年海警局划归武警部队领导以来,南海维权的主要力量已由军队转向海警,这有助于避免事态升级。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海警通过非武力手段解决了95%以上的争端。
2. 基础设施建设与法理斗争并重:中国在南海加强了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外交手段阐明法理依据,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的认同。
3. 区域合作与双边磋商并行:尽管与部分东盟国家存在争议,中国依然在推动南海合作机制的建设。例如,中菲两国于2024年重启了南海问题的双边磋商机制。
中国的克制并非软弱,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借鉴“围魏救赵”的智慧,中国可以通过加强陆地战略合作,减少海上的压力。例如,可以加强与中老缅泰等湄公河国家的执法合作,牵制南海争端国的注意力。此外,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强化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也能降低南海航线的战略价值。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策略在未来将会发生变化。到2028年,中国海军将拥有四个航母战斗群,并具备更强大的反制能力。同时,随着与东盟经济关系的深化,南海问题的解决将迎来更好的时机。
历史上,中国一直秉持“以和为贵”的海洋智慧。从郑和下西洋到今天的海警执法,中国的海洋战略始终坚持和平与合作。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克制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更是为了塑造新的国际关系模式。未来,随着战略力量的逐步增强,中国将在南海问题上展现出更为强大的谈判和威慑能力。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今天的中国,正在以理性和智慧应对挑战,不仅在南海,也在全球治理中寻求更大的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