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议会国防委员会成员近日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班加罗尔工厂合影时,背景中8架“光辉”MK1A战斗机整齐排列,却只有前两架安装了发动机,其余6架尾部空空如也——这张意外流传的照片,揭示了印度军工被美国“卡脖子”的尴尬现状。
从现场照片可见,后续6架战机连驾驶舱的显示屏和弹射座椅都未安装。这种“半成品”交付模式在航空工业史上实属罕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分析表明,这种非常规做法可能是印度为满足政治日程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交付仪式特意选在印度总理莫迪生日之际举行,被外界解读为“政治献礼”。
F404-IN20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专门为印度“光辉”战斗机定制的高推力型号,最大推力达85kN,采用高流量风扇和单晶涡轮叶片等先进技术。
问题在于,F404系列发动机作为F/A-18“大黄蜂”的原始动力装置,在美国早已停产。随着美国海军转向更先进的F414发动机,F404生产线已于数年前关闭。
2021年,印度向通用电气订购99台F404发动机后,美国公司不得不重新启动已停摆多年的生产线。从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到供应链重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直接导致交付延迟。
通用电气作为商业企业,必然优先考虑大客户和长期合作伙伴的需求。印度99台发动机的订单规模相对较小,难以获得生产优先权。
相比之下,通用电气正全力满足美国海军对F414发动机的需求,并为韩国、巴西等国的战斗机项目提供动力系统。小批量、特殊定制的F404-IN20生产线自然被排在后位。
生产线重启后,通用电气还需要首先完成早期订单的积压,然后才能处理印度的新订单。这种生产调度直接导致印度发动机交付缓慢。
“光辉”战斗机项目始于1983年,至今已40年,却仅生产了约40架飞机。战机几乎每个关键系统都依赖进口:以色列的雷达、英国的弹射座椅、法国的气动设计,以及最核心的美国发动机。这种全面依赖使印度在国际供应链面前极其脆弱。
美国对印度的发动机供应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更蕴含着地缘政治考量。美国通过控制发动机交付节奏,间接影响印度国防现代化进程。
虽然美印两国在印太战略上存在共同利益,但美国并不希望印度获得完全自主的国防能力。通过控制关键技术的供应,美国确保了印度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需依赖美国技术支持。
印度国防工业体系存在系统性弱点:基础研究薄弱、制造工艺落后、质量控制不严、项目管理失当。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单纯依靠外资和技术引进能够解决的。
即使未来通用电气交付全部99台发动机,印度仍将面临同样问题——当这批发动机寿命到期后,印度是否又要求助美国?
随着F404生产线日益老化,技术工人逐渐流失,未来维持生产将更加困难。印度空军计划采购97架“光辉”MK1A,但以当前每年2.3架的生产速度,全部交付需要42年。
印度国防自主的梦想,正卡在6架没有发动机的战机身上,进退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