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际学术界有关二战史的研究出现了以下变化:
一是全球转向,不再仅仅聚焦于欧洲政治冲突及欧洲战场,而是把非西方国家纳入整体叙事框架里。由此,中国及东方战场的重要作用得到了重新评估,二战的起止时间也从原本以欧洲为中心的叙事逻辑转为更为漫长的时间段。
二是微观转向,不再仅仅讲述主要战场、战役、将领、会议的来龙去脉,而是越来越关注普通士兵、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三是记忆转向,不再仅仅研究二战过程,而是思考二战后各国有关战争记忆的建构过程,理解不同国家战争记忆之间的共性与冲突。
当然,从学术界到社会,认知还是存在比较大的落差。上述谈到的几点转向,往往在普通民众的认知里还没有完全反映出来。在欧美历史教科书上,传统描述继续占据主流。这就导致一般人依然不清楚非西方国家在二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最近几十年来的民族主义复兴浪潮放大了各国二战记忆中的民族性,降低了二战后曾经形成的历史共识,例如一些中东欧国家出现了推翻苏联红军雕塑的现象。
↑专家观点
孟钟捷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