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某布丁直播间,一群申花球迷又在鼓捣“谷际庆下课”,说久事无能。这番景象,何等熟悉。
深夜的某布丁直播间,一群申花球迷又在鼓捣“谷际庆下课”,说久事无能。这番景象,何等熟悉。几年前,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也在球场遭嘘声伺候。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只是主角换了。
当年骂绿城张玉良,人家集团花钱支持申花,吃力不讨好。如今久事集团接手申花,前期偿还欠薪就花了5个亿,2023赛季投入又超过1亿,总投入已超6亿,却依然面临部分球迷的不满。
时间回到2023年初,当时的申花是中超少数遭到中国足协欠薪处罚的俱乐部之一。球队股改进入关键时期,久事集团毅然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
2月14日,久事集团高层谷际庆带着全套班子参加申花俱乐部内部大会,正式接管俱乐部。这位久事集团高层完全不给自己留后路,为重振申花辉煌全力以赴。
要知道,久事接管之初,光是清偿国内球员、外援、外教等的欠薪,就先期投入了5个亿。这其中大部分球员接受了欠薪折半偿还的方案,为俱乐部节省了开支,推进了股改。
久事集团作为国企,严格恪守“双规”:尊重规律、遵守规则。谷际庆明确表示:“国资不等于可以大手大脚花钱,我们的规范、约束和容错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理性投入的思路与过去的“金元足球”形成鲜明对比。久事入主后,申花成绩稳步提升,先后夺得2023赛季中国足协杯冠军、2024赛季中国足协超级杯冠军,以1分之差屈居2024赛季中超联赛亚军。
理性投资使得俱乐部能够稳步、健康地发展,避免了金元足球的陷阱。但这种理性,也让一些期待大手笔引援的球迷感到不满。
申花的股权变更史,仿佛是一个循环。从1994年申花集团接收上海足球一队成立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到2001年SVA文广接手,再到2007年朱骏接手,2014年绿地接手,以及2023年久事接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1年申花集团退出时,郁知非曾感慨:“现在搞足球好像在演围城,很多人想冲进去,很多人想冲出来”。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围城现象依然存在。
中国的职业足球,完全是一笔经济账。首先体现的是城市的经济实力,上海的经济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
但职业俱乐部需要母公司输血,足球就是企业花钱买的一个活的广告牌。久事集团2022年当期净利润为负数,本身不是一个注重赚钱的企业,更多是一个“托管”角色。
有趣的是,据记者陈华透露:“某种程度上,是上港集团一家养活了海港、申花和上海男篮三家职业俱乐部”。国资委划拨了上港集团的5%股份给久事,确保充沛的现金流。
按照上港集团2022年172亿的利润计算,久事集团持有上港集团5%股份的分红,也有接近8个亿。这笔钱支撑着久事运营上海申花和上海男篮两大职业俱乐部。
申花球迷的期望值与现实投入之间的落差,是导致不满的主要原因。过去金元足球时代,豪门俱乐部动辄数十亿的投入,将球迷的期待值推高到了不现实的高度。
久事入主后,虽然投入不小,但采取的是理性投资策略,不会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烧钱。这种理性与部分球迷的期望产生了矛盾。
事实上,久事集团已经尽其所能。除了前期投入5亿清偿欠薪,2023赛季的预算投入相比2022赛季有一定幅度提升,只是预算是以税前计算的,而且要正常发放工资、奖金,所以留给球队引援的资金相对有限。
球场边,谷际庆的目光追随着球员们的跑动。他身后看台上,不满的嘘声时而响起。这不免让人想起郁知非曾经的感慨:“现在搞足球好像在演围城,很多人想冲进去,很多人想冲出来。”
申花球迷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久事集团的理性投入与部分球迷的急切期望,构成了一道难解的题。唯一确定的是,足球世界没有快速见效的万能药。
重振申花辉煌需要时间、耐心和理性,而非又一波金元足球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