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最震撼的一幕,靖难之役一定绕不开。朱棣从北平起兵,打了整整四年,最后兵临南京,把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夺了过来,改元“永乐”。而他刚坐稳皇帝没多久,就对建文帝最倚重的文臣方孝孺下手。
坊间一直流传一个版本,说方孝孺的死,是因为他不承认朱棣的合法地位,当面骂他“逆贼”,结果惹恼了朱棣。但真相并不是因为这样。
方孝孺出身浙江宁波书香世家,师从元末明初大儒宋濂,在江南士林的名望极高,被看作是“道统”的代表人物。建文帝继位后,第一时间把他招入翰林,几乎成了新政的核心谋士。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建文帝削藩、改革,背后多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献策。尤其是方孝孺主张的“荐举制”,影响极大。原本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靠科举晋身,但在荐举制下,只要得到推荐,就能进入仕途。
短短几年,经方孝孺推荐入仕的就有八百余人,其中不少是门生、亲友。结果,江南士绅的利益被进一步放大,而原本依靠科举苦读上位的读书人则怨声载道。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建文帝时期,文官集团借新政坐大,逐渐摆脱朱元璋时期“崇武抑文”的格局。要知道,朱元璋在世时,空印案、郭桓案,背后核心就是打压文官的权力。可一到建文朝,这个平衡被打破。
靖难之役持续四年,朱棣能赢,不光是靠兵力,更因为许多藩王选择观望,而文臣大多死心塌地跟着建文帝,方孝孺恰好就是这股力量的精神旗帜。
所以,当朱棣攻下南京,为什么一定要处决方孝孺?因为他清楚,赢了战场,不代表能赢得朝堂。尤其是江南士林,不敲山震虎,皇权根本压不住。
《明实录》里记载,朱棣曾让方孝孺替他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拒绝,说:“臣宁为故主死,不为新君作书。”这话摆明了是要对抗到底。
朱棣大怒,最终将其处决,并牵连族人、门生,史称“诛十族”。
不过,现代学界认为,“诛十族”或许有夸张成分。从当时司法流程看,被处死的主要是直系亲属及部分门生,并没有真的把十族全部株连。
有人会问,建文帝身边谋士不少,为什么朱棣偏偏先杀方孝孺?
原因很简单,齐泰、黄子澄虽然也推削藩,但他们更多是“技术派”,而方孝孺是“道统派”。在儒学话语体系里,他的影响力远大于前两人。
朱棣如果要彻底切断建文旧政的余脉,就必须拿最有象征意义的人“开刀”。
从效果上看,确实如此。方孝孺死后,江南士大夫震惊,纷纷噤声,永乐朝才能顺利推行迁都北京、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一系列大政方针。
方孝孺的死,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君臣冲突,而是明初皇权与文官集团博弈的结果。他的荐举制触碰了皇权根基,他本人又是江南士林的精神旗帜。
在朱棣看来,不除方孝孺,就等于皇位坐得不稳。所以,所谓“朱棣被骂恼羞成怒才杀方孝孺”,其实是后人的简化版本。
真正的原因,是政治。朱棣要的是一个稳固的皇权格局,而方孝孺,恰恰是这个格局里最危险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