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A股交易数据显示,超60%的散户投资者曾设置过止损单,但其中48%的人在股价触及止损线后选择撤销或修改止损位。老股民王强就是典型代表——他曾在某新能源股上设了15%的止损线,股价跌到14.8%时他咬牙坚持,跌到16%时他慌了神,最终在跌22%时割肉离场,亏损超30万元。
“设止损时理性,撤止损时感性。”券商投顾李敏说,“多数投资者知道‘止损重要性’,却败给了人性弱点。这背后是3个深层心理机制在作怪。”
张磊,42岁,上海某企业主,2024年重仓某医药股。他设了10%的止损线,股价跌到9.5%时,他盯着账户里的“-5.8万”数字,手开始发抖。“这钱是我半年利润,现在割了,等于白干半年。”他自我安慰,“再等等,说不定明天反弹。”结果股价继续下跌,3周后他被迫在-25%的位置止损,实际亏损14.5万。
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指出:人对损失的痛苦感是同等收益快乐感的2倍。比如,亏1万元的痛苦,需要赚2万元才能抵消。这种心理导致投资者在亏损时倾向于“死扛”——他们不愿接受“账面亏损”变成“实际亏损”,哪怕理性告诉他们“继续持有可能亏更多”。
“损失厌恶是止损的‘头号杀手’。”财经作家吴晓波分析,“投资者会把‘撤销止损’等同于‘避免损失’,却忽略‘不止损’可能带来更大损失。比如,某股从10元跌到8元,投资者撤销止损,结果跌到5元,亏损从20%扩大到50%,回本难度呈指数级上升(从需涨25%到需涨100%)。”
陈敏,35岁,深圳私募交易员,2025年初重仓某半导体股。他设了12%的止损线,股价跌到11.8%时,他盯着K线图嘀咕:“这波下跌是‘技术性调整’,明天肯定反弹。”他不仅没止损,还加仓10万元“摊薄成本”。结果股价继续下跌,2周后他被迫在-28%的位置割肉,亏损超40万元。
“过度自信是投资者的‘常见病’。”券商首席策略师张华说,“尤其是有过‘抄底成功’经历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相信‘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却忽略‘市场走势由无数因素决定,个人判断可能完全错误’。”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某券商对2018-2024年A股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记录分析发现,在股价下跌过程中加仓的投资者,平均亏损幅度比“严格止损”的投资者高23%;其中,76%的加仓行为发生在股价下跌前30%(即“半山腰”位置),仅有14%的加仓行为发生在股价底部区域。
“过度自信的本质是‘认知偏差’。”心理学教授王琳指出,“投资者会把‘短期正确’等同于‘长期正确’,把‘运气’等同于‘能力’。比如,某次抄底成功可能只是赶上了政策利好,而非判断准确,但投资者会归因于‘自己眼光好’,进而在下次下跌时重复错误。”
赵辉,50岁,杭州退休教师,2024年买入某消费股。他设了15%的止损线,股价跌到14.5%时,他想起自己为研究这只股花了2周时间,看了30份研报,还咨询了3个“专家”。“如果现在止损,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他咬牙坚持。结果股价继续下跌,半年后他被迫在-35%的位置割肉,亏损超20万元。
“沉没成本陷阱是止损的‘隐形杀手’。”经济学家刘明说,“它指人们会因为‘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而继续坚持错误决策,哪怕理性告诉他们‘应该止损’。在投资中,这种心理表现为‘越亏越不愿卖’——投资者会把‘止损’等同于‘否定自己的判断’,进而选择‘死扛到底’。”
实验数据揭示了沉没成本的影响:某大学让两组投资者模拟炒股,A组被告知“每只股最多持有1个月”,B组无时间限制。结果,B组投资者在股价下跌时更倾向于“死扛”,平均亏损幅度比A组高18%;其中,63%的B组投资者表示“不想承认自己选错了股”,而A组这一比例仅为32%。
“打破沉没成本陷阱的关键是‘区分‘过去成本’和‘未来收益’。”投资顾问李敏建议,“投资者要问自己:‘如果现在没持有这只股,我会买入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应该止损——过去的投入已经无法收回,未来的决策应基于‘当前价值’和‘未来预期’,而非‘已经亏了多少’。”
“投资是‘概率游戏’,没有人能100%正确。”私募基金经理陈峰说,“止损的本质是‘承认错误,控制损失’,而非‘否定自己’。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系上不是因为“一定会出事故”,而是为了“万一出事时能保命”。”
那些在股市里活下来的老手,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犯错时能及时止损”。从今天起,设好止损后关掉交易软件,告诉自己:“这一次,我要让理性战胜人性。”
毕竟,本金在,机会就在;本金没了,游戏就结束了。
上一篇:中年女性,运动为何成为“必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