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印度网友在外网问答网站Quora上发问:
如果中国真的实现了载人登月,其他国家还有追赶的机会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像在问,邻居家已经开始规划怎么在院子里建别墅了,我还有没有机会先把他家门前的土路修好。
这已经不是一个赛道上的问题了,
评论区里的巴西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
人家中国现在想的,已经不是怎么上去插个旗,而是怎么上去安营扎寨,长久地待下去。
这里面背后的逻辑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比赛了,而是上升到战略规划的层次了。
阿波罗登月就像一场拼尽全力的百米冲刺,为的是赢,
而中国的探月工程,从“嫦娥”系列的一步一个脚印,到未来的载人登月计划,更像是一场精心规划的马拉松。
节奏很稳,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基础,目标是一直发展下去。
下面的一位俄罗斯的工程师网友感慨道:
“我们曾经拥有辉煌的开局,但后来总是被宏大却资金不足的计划拖累。
而中国不同,他们不画大饼,只做能实现的,并且用上一步的成果,来滋养下一步的野心。”
这种一步一步来的模式,搭建出一个外人短时间内很难复制的庞大工业体系和人才队伍。
当然这世界总有不一样的声音,
有韩国网友就对此嗤之以鼻:“不过是重复几十年前美苏玩剩下的东西,等他们费力建好月球‘帐篷’,马斯克的星舰恐怕已经在火星建城市了。”
这类讽刺恰好就将中国模式的关键给遗漏了:开放和分享。
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协议”,就像一个门槛很高的贵族俱乐部,大家一起凑钱,但是规则由老大来定,
而中国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计划走的是另一条路。
一名巴基斯坦的天文学者说得很实在:
“对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阿尔忒弥斯’太遥远了。但中国的ILRS给了我们一个真正参与太空探索的机会,是合作而不是单纯的站队。”
这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从原本谁先到达的竞赛,变成了比谁朋友多的比拼,
当别人还在纠结于“追赶”这个概念时,中国已经悄然转换了身份,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新赛道的“组织者”。
追赶一个运动员是可能的,但要如何追赶一个正在组织运动会的人呢?
最终的结果在于对未来的定义权,
2024年“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着“战利品”顺利回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战绩。
而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的载人登月,以及已经吸引了俄罗斯、委内瑞拉、南非等十多个国家和组织加入的月球科研站计划,都指向同一个未来。
这个未来不仅仅是月球上的几个脚印,
更是对月球水冰、氦3等资源的勘探与利用,是构建地月空间经济圈的深远布局。
别的国家还在算发射一枚火箭的成本时,中国想的是怎么让月球基地自己有能源还能一直运转,
这已经不是技术上的代差,而是战略眼光上的维度差。
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实现这个技术的决心、耐力和长远的规划。
大家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