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驾崩,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被立为帝,是为康熙。二月初,新帝刚刚登基不久,一道圣旨传出:顺治朝最得宠的宦官吴良辅,立刻处斩。
年幼的康熙为何一即位,就要处死这位权倾一时的太监?这其中,究竟是因少年心中难以启齿的屈辱,还是另有更深的政治算计?
关于吴良辅之死,民间流传着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最引人注目的说法是:康熙处死吴良辅,是因为他曾亲眼见到生母佟妃与吴良辅有染。
野史甚至渲染出这样的情节:夜深人静时,吴良辅潜入佟妃寝宫,口出轻薄之语,甚至试图以主仆之嫌染指贵妃。这种传说,在后世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使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事实。
但若仔细考察清宫历史,这样的传闻明显漏洞百出。佟妃虽在顺治后宫失宠,却出身不凡,乃汉军正蓝旗都统佟图赖之女,家族中多有开国功臣。她十三岁入宫时,正值顺治第一次废后,年轻皇帝对这位清丽温婉的新妃颇为怜爱,不久便有了皇三子玄烨。如此背景的女子,岂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委身一名宦官?
佟妃在董鄂妃入宫后,确实渐渐被冷落。董鄂妃姿容绝色,又深得顺治宠爱,不到两月便被册立为皇贵妃,风头一时无两。相比之下,佟妃虽有皇子傍身,却难以再获帝心。
然而,佟妃的儿子玄烨,却意外成为孝庄太后的掌上明珠。蒙古出身的后妃多无所出,皇孙稀少,孝庄太后便早早将年幼的玄烨接到身边,亲自教养,还安排心腹侍女苏麻喇姑担任启蒙老师。
康熙后来回忆幼年时曾说:“朕自幼学步能言,即奉圣祖母慈训,饮食动止皆有矩度,虽独处亦不敢逾越。”这段记载说明,从两三岁起,他几乎一直在祖母膝下成长。
如此看来,佟妃虽然失宠,但有孝庄太后的庇护,儿子前途光明。她最需要讨好的,是掌握实权的太皇太后,而非顺治身边的太监。
康熙登基时尚不足九岁,还未亲政。国家大事由孝庄太后与四大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共同决断。吴良辅的处死,根本不是幼帝一言可定,而是这几股权力的合力结果。
因此,“康熙斩吴良辅是为母雪耻”的说法,缺乏逻辑。更符合历史真实的,是吴良辅的死牵连到清初政权的核心矛盾。
事情要追溯到顺治晚年的心境。董鄂妃病逝后,顺治悲痛欲绝,甚至生出出家的念头。他一度命僧人为其剃发,若非孝庄太后和大臣极力阻拦,他几乎就要远遁空门。
在这种情况下,吴良辅成了顺治的替身。顺治命他在广安门外的悯忠寺削发为僧,以代君主“偿愿”。顺治还亲自去寺院观望,若不是太后催促,他甚至可能留宿于此。
数日后,顺治因天花病重,不久驾崩。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帝,留下年幼的皇子,仓促之间将皇位传给玄烨。吴良辅此时的身份十分尴尬:他既是宦官,又是皇帝“出家”的影子。这种隐秘若流出,势必成为清室奇耻。
顺治在位时,曾借鉴明制,设立“十三衙门”,让吴良辅等太监掌管内廷事务。此举本意是借宦官削弱八旗权臣,却触动了孝庄和黄旗大臣的根本利益。
随着吴良辅权势渐盛,十三衙门逐渐架空了部分旗臣的职权。内廷奏事,往往要经过宦官之手。这样的局面,令辅政大臣们愤懑不已。
顺治去世后,四大辅政大臣掌权,面对吴良辅和十三衙门,自然视之为“肉中刺”。孝庄太后亦早对宦官干政心存忌惮。于是,顺治刚逝、康熙新立之时,便迅速除去吴良辅,同时撤销十三衙门,以示清廷“革弊”。
综上,吴良辅之死有两个直接原因:
其一,掩盖顺治出家之事。
顺治“出家”虽未成真,但吴良辅曾代帝削发,这一事实若外泄,将成为清室笑柄。与其留下隐患,不如及早清除知情者。
其二,清除宦官势力。
吴良辅主持的十三衙门,已严重影响辅政大臣与皇室权力。顺治尚在世时,他们不敢轻举妄动;顺治一死,孝庄与大臣们立刻借新帝之名清算。
于是,二月初六,吴良辅被迅速处斩,十三衙门亦随之撤销。宦官自此退出清初权力中心。
吴良辅原本只是前明遗留的小宦官,因受顺治宠信而扶摇直上。他聪明机警,深得皇帝依赖,却因触碰太后与权臣的利益,最终沦为牺牲品。因此,说康熙是因母亲蒙羞而怒斩吴良辅,并不符合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