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应该先看清楚民意在哪里,再发表言论,这是一般企业都特别在意的地方,包括一些娱乐圈也是如此。有意思的是,这次罗永浩“手撕”西贝的事件,西贝犯的错误,网友们已经总结的非常到位,那就是西贝失去了民意,让老百姓用堂食的钱来消费预制菜(老百姓认知的预制菜就是,不是现场炒出来的,只是开袋、加热之后的已经预制了好几个月,甚至两年的袋装产品),即使西贝老板再怎么拿着国家标准,从行业角度来说自己的菜100%不是预制菜,但是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断,大家都觉得你这叫预制。
在这种风波还在不断被翻炒,甚至不断聚焦的时候,西贝老板“纠集”了自己一万八千人来挑战老罗一个人。这时候,有一些企业家也发声来声援西贝贾老板,但很快发现风声不对,口风有问题,又马上删除了自己的所谓声援。比如胖东来。
近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发文力挺西贝:“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不过,很快网友就发行,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到自己的世界把!享受每一天的美好。”而此前力挺西贝的博文在其主页已不可见,同时账号也曾短暂处于私密状态。很显然,这样的力挺违背了民意,如果继续存在,很容易引火烧身,及时删除是非常明智的。
于东来最初的声援或许源于企业家间的惺惺相惜。这位将 "真诚" 二字刻进企业基因的零售大佬,显然无法容忍同行被贴上 "恶心" 的标签。在他看来,西贝与海底捞这样的企业 "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这种基于信任的辩护本符合胖东来一贯的价值主张。但他低估了预制菜争议背后的认知鸿沟 —— 当罗永浩在直播间展示西贝保质期 24 个月的羊排腿时,消费者看到的不是"中央厨房制品",而是花高价却吃到 "九个月前预制菜" 的权利受损。
贾国龙连用三个 "一定" 强调起诉决心,坚持"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却始终回避消费者最关心的透明化诉求。即使在行业标准方面的官方标准之上,西贝赢得了诉讼,也失去了民心和民意,老百姓认知的预制菜在西北的后厨已经被自己直播开放拔的明明白白,老百姓不是瞎子,不是傻子,尤其是那些喜欢带着自己的宝宝来西贝吃儿童餐的少妇们,不知道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以后还敢不敢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西贝吃儿童餐了,要知道有可能吃到的是几个月已经“预制”好的西蓝花,而不是早上去菜市场买回来的新鲜食材,现场烹饪出来的。
老罗直播间说到的老乡鸡的案例更凸显了西贝策略的失误。这家同样面临预制菜质疑的企业,用 677 页溯源报告公开 "70.6% 现做、27.7% 半预制、1.7% 复热预制" 的真实数据,反而赢得公众谅解。而西贝援引 2024 年六部门通知中 "中央厨房制品不算预制菜" 的条款进行辩解,结果就是越描越黑,反而让老百姓看清了西北的后厨究竟是什么样的了,这样的菜肴还值得花这个价钱去吃吗?
西贝贾国龙开放后厨的举措看似坦荡,却回避了核心问题——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现场加工"的表演,而是食材保质期与处理方式的知情权。这种遮遮掩掩在罗永浩展示的 "隔夜羊排" 证据面前更显苍白,于东来的沉默退场无意中成为这场战争的注脚。因为他显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消费者主权觉醒的时代,企业的生存权不再取决于法律条文的咬文嚼字,而在于能否与公众认知达成和解。在预制菜与现场炒菜的模糊地带,在法律条文与消费认知的间隙中,唯有将知情权还给消费者,将选择权交给市场,让用户去判断,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