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姗
继9月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创下年内单月新高后,10月以来市场热度未减。
据公募排排网统计,按认购起始日计算,本周(10月13日至10月19日)全市场共有52只新基金启动认购,较前一周的24只大幅增长116.67%。与此同时,新基金平均认购周期为12.73天,虽环比基本持平,但整体已较前期明显缩短。
此外,据记者不完全统计,9月份以来,已有近60只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募集。
公募基金又“好卖”了。近期,新基金发行市场不仅在数量与速度上呈现“量增时减”的特征,更出现了产品“超募”配售、大小公司齐头并进的久违现象。
权益主导
数据显示,新基金发行结构呈现显著的权益主导特征。
本周启动认购的52只基金中,权益类产品共42只,占比80.77%,包括32只股票型基金和1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从策略类型来看,呈现“被动为主、主动为辅”的格局: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发行23只,占比44.23%,居各策略之首。
对此,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认为,这一格局与投资者对低成本、高透明度工具的需求上升密切相关。在A股走强背景下,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指数产品获取行业β收益,同时规避主动管理可能带来的风格漂移风险。
同时,作为权益类产品的重要补充,本周有11只混合型基金启动发行,占比21.15%。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10只,占比19.23%,另一只产品为灵活配置型基金。
在当前的利率环境下,资金更偏向权益类资产,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数据显示,本周仅有3只债券型基金启动认购,占比仅3.85%。涵盖混合二级债基2只和中长期纯债基金1只。
此外,基金公司正积极拓展产品线,本周还有2只REITs和4只FOF产品启动发行。
李春瑜表示,近期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回暖、募集周期缩短,主要得益于市场表现、公募业绩与投资者情绪的多重共振。具体来看,A股市场持续走强,上证指数突破3900点,创近十年新高,结构性机会频现,有效提振了权益资产配置热情。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显著,三季度主动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率达25.93%,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的参与信心。此外,政策支持与基金公司“控量提质”的发行策略,也共同推动了认购意愿的提升。
认购热潮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9月以来至10月14日,已有近60只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募集,涵盖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债券型及FOF等多种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募资困难的部分小型基金公司也在此轮行情中出现产品提前结募的现象。例如,兴华基金旗下兴华景明混合基金原定募集期为9月8日至12月5日,9月19日晚间,兴华基金发布公告宣告提前结募,自9月20日起不再接受认购申请。而在今年年初,兴华基金旗下一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在历经3个月的顶格募集期后,最终宣告发行失败。
此外,9月以来已有鹏华制造升级混合、富国医药精选混合、易方达港股通科技混合等11只基金因“超募”而启动“末日比例确认”,进一步反映新基金发行市场的热度。
具体来看,鹏华制造升级混合基金10月9日开始募集,原计划募集至10月30日,因募集规模在10月10日已突破20亿元上限,该公司提前宣告结募并对末日认购申请按57.06%的比例予以确认。同样,富国医药精选混合也因募资超10亿元,提前近三周结束募集,最终末日认购确认比例仅为37.69%。
不仅大型公司产品受追捧,部分小型公司产品也获资金青睐。如博道基金旗下博道惠泓价值成长混合基金因募集规模超10亿元上限,提前一周结束募集,并对最后一日认购申请按70.78%的比例予以确认。
对于近期基金发行市场的显著升温,上海一位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随着A股市场企稳回升,投资者信心得到修复,权益类资产吸引力增强。尤其是小型基金公司产品出现“提前结募”甚至“按比例配售”,显示市场资金正在积极地布局后市,投资意愿普遍提升。但他也提醒,投资者应理性看待“超募”现象,重点关注基金长期业绩和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对于后市,国泰基金认为,短期因情绪导致的波动或许难以避免,若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或意味着更具性价比的配置点位。长城基金也表示,从长远来看,在无风险利率下行、宽流动性、盈利预期好转、资产重估的背景下,A股后续表现仍旧值得期待。
在博时基金看来,进入10月,联储延续降息步伐、关税风险可控,同时内部也将迎来四中重要会议,市场风险偏好有望维持高位。不过当前A股已经积累较大涨幅,后续需重点关注增量资金尤其是高风险偏好资金的的变化情况,预计市场下一阶段将以时间换空间,放缓斜率进一步震荡整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