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曾在访谈中提到:
“人一旦过了40岁,你就上了到终点的直通车了。
可能年轻的时候你还体会不到,到现在这个岁数就会发现,一年一年过得很快,感觉还没怎么着呢,一年就没有了。”
这段话,让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深有共鸣。
曾经总以为来日方长,未来可期,直到某天突然意识到,生命已经悄然流逝过半。
若你正值50岁上下,不妨静心算一笔账,你的人生余额其实已经不多了。
如果按平均寿命计算,或许你还能品尝30多次年夜饭的滋味,度过1500多个周末的闲暇。
这些数字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唤醒清醒,原来我们拥有的,比想象中更为有限。
所以,把“以后再说”换成“此刻就好”,把“凑合过”变成“不负当下”,才是对有限人生最有力的回应。
01
人生并非无限续航,
认清“余额”,是活明白的开始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分享道: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所知避免陷入患得患失陷阱的最佳方法。你已经一无所有,没有理由不追随内心。”
他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做今天计划要做的事吗?”
如果连续多天答案都是“不”,他便知道需要改变。
2003年,乔布斯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这种对生命有限的意识变得更加敏感。
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理念,让他带领苹果公司创造出颠覆世界的产品。
唯有直面生命的有限,灵魂的能量才会在绝境中迸发出最极致的生命力。
人生仿佛一张有期限的车票,而我们常常在忙碌中忘记它的终点。
时间这笔账,最是公平,也最是无情,它给每个人都划好了刻度,过一天,就划掉一格。
但时间的残酷在于其不可逆,时间的仁慈在于其可规划。
在此之前,我们习惯把以后当口头禅:
等孩子毕业、等房贷还清、等退休养老,却忘了人生残酷的真相是,我们想象中的以后,并没有那么长。
既然留不住,不如好好过,去爱,去闯,去感受,不负这场单向的旅程。
正如哲学家塞内卡所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活明白,就是将生命的重心,从追逐外界的认可,回归到经营内心的丰盈与安宁。
木心在56岁时的选择,就藏着最通透的答案。
那年他孑然一身远赴纽约,靠修古董、卖画维生,栖身底层社区却把陋室打理得一尘不染。
没钱买新衣就自己缝制大衣,吃着蔬食仍坚持读莎翁、写散文,最终在暮年开讲五年世界文学史,成就文学巅峰。
他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轻饶过岁月”,这正是认清生命余额后的清醒:
不是向时光妥协,而是与岁月讲和,把每一分光阴都花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知道自己时间有限的人,往往比那些忘记这一点的人活得更清醒、更高效。
年轻时我们总在应付各种考试,迎合各种期待,承担各种责任,仿佛为别人活了半辈子。到了该清醒的年纪,是时候把时间留给自己了。
想象一下,你的人生可能只剩下30 多次年夜饭,意味着你最多还能有 30 多次与父母、子女、爱人围坐一桌的团圆光景;每一个周末,都是你无法重来的 168 小时。
这笔有限的资源,你打算投资给谁?耗费在何处?
从这一刻起,不为他人的期待而活,只为内心的丰盈而行,这才是下半生活明白的开始。
02
余生很贵,
别跟烂人争长短,别为烂事费心神
心理学上有个追蛇定律,源于一个故事:
有人被毒蛇咬伤,他第一时间不是处理伤口,反而抄起棍子去追打那条蛇。
奔跑加速了毒液攻心,最终没追上蛇,自己却因错过最佳救治时机而倒下。
仔细想想,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遭遇不公、背叛或伤害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常常不是自我保护、及时止损,而是奋起追击、纠缠不休。
于是,最该用来成长和疗愈的时间,却被耗费在与烂人烂事的无谓拉扯中。
结果往往是,对方未必因此付出代价,而我们却在愤怒与不甘中,消耗了心力、耽误了时机、黯淡了生活。
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与烂人纠缠,表面上是坚持原则,本质上却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对人到中年的我们来说,最惩罚不起的,就是所剩无几的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真正成熟的人,不是遇不到烂人烂事,而是遇到后懂得及时止损。
有个经典的故事值得分享:
主人公爱地巴有个特别的习惯,每次与人起争执、心里冒火时,他都会立刻回家,绕着自家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
年轻时的他,房子狭小、土地有限,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跑完三圈,汗水浸透衣衫的同时,他也会冷静下来:“我的家业还这么小,要做的事还这么多,哪有时间浪费在生气上?”
念头一转,怒火便散了,剩下的精力全被他投入到勤恳劳作中。
后来,爱地巴的房子越盖越大,土地越扩越广,他也渐渐老去。可即便拄着拐杖,每次生气,他依然坚持慢慢走完三圈。
孙子不解地问他原因,他笑着说:
“如今走这三圈,我会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还有什么必要为一点小事和人斤斤计较?况且慢慢走,还能活动筋骨,不是很好吗?”
你看,这一生,爱地巴从未把时间耗在无意义的争执上。
年轻时,他懂得没资格生气,要把精力用在成长上;年老时,他明白不值得生气,不把情绪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他始终清醒地认为,最宝贵的时间,必须留给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要知道,时间从不循环,每一刻都是单向的流逝。
你把它交给仇恨,它就成为遗憾;你把它交给重建,它就成为新生。
那些争不出结果的对错,辩不明是非的纠葛,说到底都是在透支我们有限的生命。
年岁渐长,真正成熟的人,都学会了节能与止损。
他们像一棵老树,不再肆意生长无用的枝桠,而是将所有的养分都用于滋养核心的主干。
远离那些消耗你能量的关系,果断切断那些让你陷入负面情绪的事情。
把曾经用于应酬、讨好、争斗的精力尽数收回,倾注在真正值得的人与事上。
记住,不争执,不是懦弱,而是智慧;不费心,不是无力,而是选择。
余生很贵,别跟烂人争长短,别为烂事费心神。
03
人生下半场,
置顶自己、投资自己、取悦自己
当许多人将退休视为人生的终点,李银河却在六十岁那年,选择以写小说开启她的第二人生。
她认为,人到了60岁、70岁,恰恰可能是生产力最高的阶段。
十年间,她每天坚持写作,完成了八部小说,其中包括两部长篇,另外还完成了多部随笔、诗集。
在她看来,“人的身体老去,但心态可以做到不衰老,因为灵魂是没有岁数的。”
六十岁之前,李银河是学者、研究者,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角色;而六十岁之后,她选择将作家这个身份置顶。
李银河用她的十年诠释:人生的精彩,从不与年龄成正比。愈是沉淀后的时光,往往愈显醇厚。
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分水岭,请记住,最好的开始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时间确实很短,短到不容我们再为任何人委屈自己,但时间也很长,长到足够我们重新活一次。
从此刻起,置顶自己,投资自己,取悦自己,让你的下半场,活得比上半场更耀眼、更尽兴。
(1)置顶自己:把自我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过去几十年,我们习惯了把优先级让给父母、伴侣、孩子和工作,下半场,试着将自己的感受、健康和意愿,置顶于所有关系之上。
设置免打扰时段:每周六下午,或每天晚上9点以后,手机关静音,不处理任何琐事,给想独处的时光设置“免打扰”。
重视自己的感受:累了就休息,痛了就喊停,不喜欢就表达。你的情绪不是弱点,而是身体最诚实的信号,优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才是对家人最大的负责。
清理你的空间:无论是清理不再需要的物品,还是清理过去的恩怨与执念,果断地做减法,轻盈,才能走得远、走得自在。
(2)投资自己:让岁月成为增值的资本
人生的下半场,最明智、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这不再是出于功利,而是为了生命的丰盈与厚度。
投资健康账户:不只是散步跳操,更要学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比如每天10 分钟的经络按摩,或是定期做体检,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投资技能账户:学一门年轻时没机会学的本事,可能是用手机拍摄、剪辑记录生活,或是跟着网课学插花、书法,让新技能给生活添上新鲜色彩。
投资认知账户:读不局限于类型的书籍,看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和不同领域的人聊天,让认知不断更新,避免陷入年龄带来的固化思维。
(3)取悦自己:把快乐修炼成一种能力
取悦自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它意味着你终于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你的喜悦,不必等待任何人来赠与。
升级你的日常装备:比如换上触感舒适、品质上乘的衣物,挑选亲肤透气的优质四件套,这些每天都会用到的高频物品,是性价比最高的取悦。
允许自己偶尔放纵:不用总想着省钱或克制,想吃的甜品偶尔买一份,想去旅游的地方现在就出发,偶尔任性一次,反而能给心情松绑。
记录快乐瞬间:用本子或手机拍下生活里的小美好,可能是孙子的一句童言,也可能是窗外的一次晚霞,回头翻看时,满是让自己快乐的回忆。
▽
很认同刘震云的一段话:
“人生苦短,所以吃你想吃的饭,见你想见的人,看你喜欢的风景,做你喜欢的事。
来日并不方长,有钱把日子过好,没钱把心情过好,平静的过,健康的活着,开心的笑着,适当的忙着,就很好。”
往后余生,愿你认清余额却不焦虑,远离烂事但不冷漠,置顶自己而不自私。
在有限的时光里,把每天的日子都过得热气腾腾,让人生的余额,最终变成幸福的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