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对中国的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从贸易关税到科技封锁,再到在南海的军事巡航,似乎总是把中国当作对手。其实,按照逻辑来看,两国本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不必走向对抗——这样不仅伤害对方,还会自损。美国这样做,似乎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直接指出,中国在美国眼中犯了四个“原罪”。这些问题并非道德层面的缺陷,而是中国的发展触及了美国的敏感神经,令美国觉得自己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那么,这四个“原罪”到底是什么呢?雅克的分析相当深刻。首先是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和飞速增长。中国的发展速度打破了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美国的三权分立系统导致决策缓慢,而中国则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和5G发展都遥遥领先。中国的这种做法,不仅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看到机会,纷纷跟随这一模式,且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逐渐扩大,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格局。中国的崛起正在扰乱过去由西方主导的金字塔型结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开始发生变化。美国自然感到威胁。
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与15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涵盖了30多个国际组织。欧盟在2021年推出了“全球门户”计划,试图效仿中国,但资金分配不均、进展缓慢,内部协调困难,远远没有达到中国模式的高效执行力。雅克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并没有试图“输出革命”,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使得西方的模式不再是唯一标准。美国理解这一点,却束手无策,因此产生了敌意。
第二个“原罪”是人民币的崛起。美元长期以来通过金融实力和军事力量维持全球霸权,尤其是与石油挂钩的美元结算方式,曾是支撑美元地位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美元的霸权逐渐受到挑战,特别是2024年沙特没有续签与美国的石油协议后,人民币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例如,沙特、阿联酋等国已经开始允许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这意味着人民币有了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逐渐逼近美元的地位。美国对于人民币的崛起感到焦虑,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带动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提升。
第三个“原罪”是中国想要挑战美国的海上霸权。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2年中国辽宁舰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的崛起,令美国感到威胁。美国的反应是推出了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企图排除中国。然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等项目,加速了全球影响力的扩展。中国不仅在陆地上取得进展,在海上也通过建设港口、完善海运网络逐渐增强了对全球海权的掌控。雅克曾在TED演讲中提到,凭借其深厚的海军传统和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中国的舰船建造速度已经是美国的200倍,这让美国感到焦虑。
第四个“原罪”是中国强大的制造业潜力。从2000年到2023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从全球6%增长到30%,而美国的份额从25%降到1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将占全球45%。中国不仅在日常消费品生产上占据主导地位,其制造业的潜力更代表着巨大的战时动员能力。美国过去通过关税政策试图脱钩,但结果却导致了供应链混乱,库存不足。雅克在其文章中提到,中国的制造业扩张不仅是基于市场需求,更得益于中国长期的规划和战略布局,这让美国感到压力。
这四大“原罪”加在一起,让美国认为,中国不但没有按照西方的剧本行事,反而走出了自己的成功路径,这让美国不得不采取压制措施。随着中国模式的崛起,发展中国家逐渐偏向中国,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也在逐步减弱。即使在2025年,中美的摩擦依然没有停止,人民币的国际化、海军在南海的巡航、制造业的崛起,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美国无法压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意味着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将遭遇挑战。正如雅克在其书中所强调的,理解中国的发展逻辑比单纯对抗更为重要,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合作共赢才是未来的正确方向。
下一篇:中国外贸为何长葆底气朝气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