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文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了超预期实绩。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按美元计,9月份当月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增长7.9%、8.3%和7.4%,比8月份明显加快。
一方面,支撑进出口强劲增长的是世界全方位市场。前9个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2%,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有力地表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密切契合作用和枢纽地位。另一方面,支撑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新三样”、半导体芯片和船舶的强大竞争力。前9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6%,占出口总值的60.5%,多项高技术产品增速达到两位数。
2019年到2024年这5年间,我国出口总额(人民币值)累计增长47.7%,超过了同期GDP累计增速(36.15%),也超过了同期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速。尽管过去几年世界经济碎片化、贸易单边主义不断上升,并给世界市场发展带来重大逆风,但我国外贸特别是出口方面的底气、朝气、锐气依然不减,其根本原因是基于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四大依托。
首先是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方面不断积聚起强大竞争优势。据统计,2024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产能在全球占比均超过90%,这些成绩来自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足发展。第二是超大规模经济,即世界最大规模的制造业。整个“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第三是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第四是超大规模的、完整的基础设施。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全球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等同样为外贸发展增添助力。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是中国所独有的。因此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外贸的底气、朝气和锐气也将持续。
观察进口方面,今年前三季度的进口数据逐步回升,但整体来看我国外贸增长的格局依然呈现出进口弱于出口的特点,这点需要客观看待。目前进口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若干大宗商品进口的减少和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口同比下降5.8%,然而受国内生产消费需求拉动,前三季度原油、金属矿砂等进口量分别增加了2.6%、4.2%,机电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4.9%。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积极增加先进技术产品进口,既服务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也推动进出口朝着更加平衡方向发展。
我国外贸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GDP增长5.0%,其中净出口贡献了1.5个百分点;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长5.2%,其中净出口仍然贡献了1.5个百分点。中国并不是,也不追求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内需,内需的主要动力是消费。2024年出口总额为35772亿美元是总值口径,与GDP增加值口径没有可比性。202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40.54万亿元,匡算工业总产值约160万亿元。同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5.43万亿元,占9.7%。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出口交货,总计比重估计在15%左右。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货物及服务出口合计占GDP比重为20.0%,低于世界平均的29.0%。因此,在国内市场为主、内需为主的同时,我们应当坚定地继续发展外贸,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需要牢牢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外贸不动摇。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全要素竞争优势,而是必须在世界人工智能新赛道上培育更新、更高的新优势、新增长点。第二,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必须坚持全方位开放,反对阵营分割。既努力开拓新市场,又积极巩固稳定传统市场。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全球化不动摇。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一道,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供应链分割。
展望“十五五”,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我们有信心,确保进出口贸易获得可持续发展,为“十五五”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并为维护世界多边贸易秩序体现大国担当。(作者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